心理问题与用药 | 心理药物面面观 | 心理用药专家说法 | 心理问题背景知识 | 重点药物链接
心理用药专家说法
你快乐吗?你幸福吗?——心理健康专家刘福源教授专访
 

摒弃偏见  积极调适
记者: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刘福源:这个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因素。在中华文化里,爱面子、讲义气、重情感,倡导"忍"、虚心等,这些都会影响心理健康。一个显明的例子是,由于我们有意识弱化性教育,性愚昧、性禁锢和性压抑在社会上就存在着,而又有人鼓吹性自由,这些都会对人们的心理状况造成影响。

记者:2001年4月7日是第一个世界卫生日,其主题是"精神卫生:消除偏见,勇于关爱",那么,我们对心理健康存在哪些偏见呢?
刘福源:偏见当然是有的。首先是我们很多人不敢正视心理问题。往往对心理问题"谈虎色变",总把它与所谓"精神病"联系在一起。其次是有了心理问题,自己觉得面子过不去,像欠了啥似的。一有了心理问题,就会想,是思想道德问题?做了缺德事或上辈子做了坏事儿得了报应?就是公费医疗看了门诊的,因为开了精神方面的药就不去报销了,因为怕人耻笑。

记者:这些认识有什么问题?
刘福源:首先对自己就不公平,因为疾病又不是自己愿意得的。另外也不科学,自己了解得太少,所以讳疾忌医,自己就否认有这些问题,内心却恐惧起来。

记者: 你谈到了自我认识上的偏见,那么。是不是整个社会对此认识上也有一些偏见?
刘福源:是的。比如人们对一些精神病患者称作"疯子",这种取笑其实是对人的不尊重,也是对他人人权的侵犯。

记者:那么在生活压力这么大的社会里,我们有没有比较好的调适方法?
刘福源:我们不要认为压力和紧张都是坏的。比如压力可以转变为动力,而紧张可以分为良性的和劣性的。良性的紧张也是有益的。归结到一点,调适是很好的手段。
心理调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6种:
      1、回避法(也叫时间推移法,情境转移法)把不愉快的人和事通过回避或转移的方法来淡化它。正如人们常说的"眼不见心不烦"。这也是简单可行的方法。
      2、自慰法(精神胜利法)。寻求合理化理由达到心理平衡,在心理调节中实现心理自助。
      3、转视法。调整看问题的角度,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多看主流的和正面的事物,避免以偏概全。换位思考就是一种转视法。
      4、宣泄法。强行压抑是一颗定时炸弹,所以我们要自我解压。情绪宣泄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5、低调法。人生中的自我由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构成。面对完美的渴求在,我们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平常人的心态,告别心理困境。快乐=知足/期望值,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知足常乐是有道理的。
      6、升华法。这是最积极的一种心理调节。它会把压力压抑升华成一种力量。"失败乃成功之母",不断寻找崇高目标,做生活的强者。

行动起来  "心理扶贫"

记者: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对自杀者的调查表明,目前,自杀已成为中国人口死亡的第五位原因,在15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则成为第一杀手。自杀也是我国第四位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前三位分别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重度抑郁症和脑血管疾病。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死亡,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1人,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女性的自杀率明显高于男性。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学生由于自卑、失恋、失挫等心理因素自杀,已占到非常正常死亡第一位。

记者:这种现象与我们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时代背景十分不和谐。你怎么看?
刘福源:首先我要指出的是,自杀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有时为了表明立场和态度,有人也可能选择自杀。不过,抑郁症是自杀的重要原因。这个病是常见而多发的,各年龄组都会有。对抑郁症,只要采取良好态度,不回避,加上科学的治疗手段,它是可以治愈的。抑郁症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为正确诊断提供条件。

记者:但是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调查显示,有精神障碍者、有夫妻矛盾者和经济困难者是最容易自杀的三大人群。我们是否应重视心理素质问题?
刘福源: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近三成人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2002年3月1日卫生部召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指出,32%的青少年有心理问题,对16所大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退学、休学的主要原因。2003年有调查报告显示,因多种心理障碍引发心理疾病占到休学、退学学生的50%左右。
      我们都知道未来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中心理素质是人才竞争的重要内容,心理素质是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的核心和载体。所以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都需要强化心理保健意识,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通过有组织的、强有力的切合实际的心理卫生教育,可望有效地提高全民心理素质,缓解现代生活带给人们的压力,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有效地干预自杀,降低青少年的犯罪,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促进人的现代化。

记者:我国正在开展的中国健康扶贫工程,主要是针对农村卫生保健的,对于广大上班族来说,是不是也应进行"心理扶贫"?
刘福源:我觉得健康心理教育应引起重视,而德育则是必不可缺的。我们知道,一些恶性案件就是与当事人心理素质的好坏密切相关的,而心理素质是思想道德、业务能力和文化科学素质的载体。最普适的道理是,我们除了要过富足的物质生活,更要有和谐的精神生活。这又需要一定的教育手段来实现。
      人们都需要强化心理健康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精神疾病,促进家庭和谐,改善人际关系,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它还能维护社会稳定上也有重要作用,所以是不可替代的。

记者:你在今年5月17日举行的"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座谈会"上提出,要"把心理卫生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越来越显得重要而又迫切"。那么,我们现在相关的教育是否也有一些不足?
刘福源:在我国,心理教育起步较晚,基础差,本土化的心理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少,所以深度、广度都还不够。在青少年的相关教育方面,在座谈会上就有专家提出在思想教育方面应括以下内容:
1)价值观教育:分年龄段来解决"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和"我是谁"的问题;
2)爱的教育:学会爱己和爱人;
3)生命教育:生命最重要;
4)行为教育:少说教,多些实践教育。
      我觉得这是恰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心理卫生工作者有责任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得更好,再加上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我想我们的心理卫生状况会越来越好。毕竟,心理健康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上一页

来源:《博客中国》
 
·《情绪与心理健康》 胡佩诚
·专家建议正确对待抑郁症
·心理健康认识存在三大误区
·专家呼吁重视心理健康
·你快乐吗?你幸福吗?
Copyright YongY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2006-2008 用药安全网
网址:www.yongyao.net 邮箱:webmaster@yongya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