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猪苓
综合查询:

猪苓介绍

药材名:
猪苓
拼音名:
Zhuling
英文名:
Agaric
拉丁名:
Polyporus
别名:
豕零,猳猪屎,豕橐,豨苓,地乌桃,野猪食,猪屎苓
[字体:
【名称考证】
豕零(《庄子》)、猳猪屎(《本经》)、豕橐(《庄子》司马彪注)、豨苓(《韩昌黎集》)、地乌桃(《本草图经》)、野猪食(《东北药植志》)、猪屎苓《四川中药志》)
【科目来源】
菌类植物药多孔菌科植物
【药用部位】
猪苓的干燥菌核。
【性味归经】
甘淡,平。①《本经》:“味甘,平。”②《药性论》:“微热。”③李杲:“淡甘,平。”
        入脾、肾、膀胱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阳、少阴经。”②《药品化义:“入脾、膀胱二经。”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大阴脾经。”
【功效主治】
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 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
无水湿者忌服。①《医学启源》:“猪苓淡渗,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②《医学入门》:“有湿症而肾虚者忌。”③《得配本草》:“目昏、无湿而渴,二者禁用。”
【用药配伍】
1、配茯苓:利水渗湿;2、配滑石:利水通淋,清热解毒。
【炮制方法】
洗净泥砂,润软切片,晾干。《雷公炮炙论》:“凡采得猪苓,用铜刀削上粗皮一重,薄切,下东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细切,以升麻叶对蒸一日,出,去升麻叶令净,晒干用。”
【资源分布】
分布河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及东北等地。
【药材鉴定】
为干燥的不规则的长形块状或近圆形块状,大小粗细不等,长形的多弯曲或分枝如姜,长约10~25厘米,径约3~8厘米,圆块状的直径约3~7厘米。外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全体有瘤状突起及明显的皱纹。质坚而不实,轻如软木,断面细腻,白色或淡棕色,略呈颗粒状。气无,味淡。以个大、外皮黑褐色光亮、肉色粉白、体较重者为佳。
        显微鉴定: 粉末:灰黄白色。菌丝散在或粘结成团,大多无色,少数黄棕色或暗棕色(外层菌丝)。菌丝细长弯曲,有分枝,直径1.5-6(-13)μm,棕色菌丝较粗。草酸钙方晶极多,大多呈正方八面体或规则的双锥八面体,也有呈不规则多面形,直径3-64μm,有时可见数个结晶集合。
【古籍考证】
《本经》:主痃疟,利水道。《药性论》: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本草衍义》:猪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纲目》: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芩也。《本草求真》:猪苓,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性虽有类泽泻,同入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泽泻虽同利水,性亦类燥,然咸性居多,尚有润存,泽虽治火,性亦损气,然润能滋阴,尚有补在。故猪必合泽泻以同用,则润燥适均,而无偏陂之患矣。至于茯苓虽属渗剂,有湿自可以去,然茯则入气而上行,此则入血而下降,且与泽泻利水消肿,治疟止痢等药,审属暑邪湿热内闭,无不借此以为宣导之需,古人已云清利小便,无若此駃,以故滋阴药中,止有泽泻,而不用及猪苓,正谓此耳。但此专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损目。
【化学成分】
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生物素(Biotin)、糖类、蛋白质。菌核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ergosterol-4,6,8,(14),22- tetraen-3-one)、α-羟基-廿四碳酸(α-hy-droxy-tetracosanoic acid)生物素(维生素H,bi-otin);另含猪苓聚糖I(Gu-I)和粗蛋白。
【化学鉴定】
(1)取本品数片,加20%氢氧化钠溶液适量,在103.4Kpa下加热半小时,取出,用蒸馏水洗净碱液,一部分残渣加5%硝酸共热,应全部溶解;另一部分残渣加入碘液中,10min 后取出,加50%硫酸1滴,显紫红色。(甲壳反应)
        (2)取粉末1g,加稀盐酸10ml,在水浴上煮沸15min,搅拌,呈糊胶状;另取粉末少许,加 20%氢氧化钠试液适量,搅拌,呈悬浮状。
        (3)取本品0.02g,加水20ml溶解,滤过,滤液加95%乙醇50ml使沉淀,离心。取沉淀物加水溶解后,加α-萘酚试剂1-2滴,应显紫红色;加费林试剂无氧化亚铜沉淀发生;沉淀物加酸水解后,再加费林试剂即有氧化亚铜沉淀产生。水解后试液作纸层检查,以无水葡萄糖的水溶液对照,用邻苯二甲酸-苯胺溶液显色,样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应显相同的棕色斑点。
【相关选方】
①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猪苓汤)
        ②治妊娠从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微渴引饮:猪苓五两,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录》)
        ③治痃疟不分新久:猪苓一两,茯苓五钱,柴胡四钱,半夏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三碗,煎一碗。未发前服,渣再煎,发后服。(《方脉家宝》)
        ④治肠胃寒湿,濡泻无度,嗜卧不食:猪苓(去黑皮)半两,肉豆蔻(去壳,炮)二枚,黄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味捣罗为末,米饮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熟水下。(《圣济总录》猪苓丸)
        ⑤治子淋:猪苓五两。捣筛,以白汤三合,和方寸匕为一服,渐至二匕,日三夜二,尽,不瘥,宜转下之,服甘遂散。(《小品方》)
        ⑥治年壮气盛,梦遗白浊:半夏一两,猪苓一两。上半夏锉如豆大,猪苓为末。先将半夏炒令黄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为末;以一半猪苓末调匀和丸,如桐子大,更用余猪苓末拌丸,使干,入不油砂瓶中养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下,于申未间冷酒下。(《济生方》猪苓丸)
        ⑦治呕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匮要略》猪苓散)
        ⑧伤寒口渴。用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一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三次。此方名猪苓汤。
        ⑨通身肿满,小便不利。用猪苓五两,研为还想,每服一匙,熟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⑩妊娠肿渴(郐、腹皆肿,小便不利)。治方同上。
【原生形态】
猪苓菌核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块状,有的呈关状,稍扁,表面凹凸不平,棕黑色或黑褐色,有皱纹及窟状突起;断面呈白色或淡褐色,半木质化,较轻。子实体从地下菌核内生出,常多数合生,菌柄基部相连或多分枝,形成一丛菌盖,伞形成伞状半圆形,直径达15厘米以上。菌盖肉质,干后硬而脆,圆形,宽1~8厘米,中部脐状,表面浅褐色至红褐色。菌肉薄,白色。菌管与菌肉同色,与菌柄呈延生;管口多角形。孢子在显微镜下呈卵圆形。 生长在山林中柞树、枫树、桦树、槭树、橡树的根上,性喜松软凸起不易长草的土壤中,雨季常在凸起处生有一茎多头蘑菇状的子实体。
【参考出处】
《神农本草经》,《本经》,《药性论》,《纲目》,《本草衍义》,《纲目》,《本草求真》
【功效分类】
【关 键 词】
利尿渗湿    小便不利    水肿胀满    脚气    泄泻            带下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