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藏茄
综合查询:

藏茄介绍

药材名:
藏茄
拼音名:
Zhangqie
英文名:
Tangut Anisdus Radix
拉丁名:
Radix Anisodi Tangutici Anisodus tanguticus (Maxim.)Pascher
别名:
樟柳柽,唐传那保
[字体:
【名称考证】
樟柳柽、唐传那保(藏名)
【科目来源】
双子叶植物药茄科植物
【药用部位】
唐古特莨菪的根和种子。
【性味归经】
①《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苦辛,温,有毒。”②《青藏高原药物图鉴》: “甘辛,温,有毒。”入胆、胃、大肠三经
【功效主治】
活血、镇痛,麻醉,解痉,消肿。治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官能症、胆道蛔虫症。
【用法用量】
内服:配成酚剂、台剂口服。外用:研入调敷。
【资源分布】
分布青海、甘肃、四川、西藏。
【药材鉴定】
①干燥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顶端根茎粗大而短,具纵沟。主根径约3~5.6厘米,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具细根痕。质坚硬而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淡黄白色或灰棕色,有放射状细小裂隙及同心轮层。粉质,无臭,味苦。②种子圆形而梢扁,褐棕色,长3.5~4毫米,宽2.5~3毫米,厚约1.5毫米,表面有疣状突起,脐点处稍向内陷。无臭,味油样而苦。显微鉴定:根横切面: 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皮层薄壁细胞排列较疏松,有裂隙。韧皮部较窄,射线宽至10余列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导管直径28-120μm,单个或数十个相连排列成5-7或更多的同心环;木间韧皮部多位于导管内侧;木纤维少数,位于导管旁。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砂晶。
【古籍考证】
出自《陕甘宁青中草药选》:“藏茄中毒症状及解救同阿托品、颠茄类药物。”①《陕甘宁青中草药选》:镇痛解痉,有麻醉作用。②《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③《青藏高原药物图鉴》:有麻醉镇痛作用。治病毒恶疮。
【化学成分】
含山莨菪碱(Anisodanmine)。根中尚含樟柳碱(Anisodine)、天仙子胺 (Hyoscyamine)、天仙子碱(Scopolamine)、红古豆碱(Cuscohygrine)、托品碱(Tro-Pine)等生物碱。其中红古豆碱最多,莨菪碱次之,东莨菪碱最少。植物在开花初期含生物碱最多,此时叶含0.582%,茎含0.587%; 初生根含生物碱1.730%,5年生根含1.56%。根含总生物碱2.63%,其中含莨菪碱(hyoscyamine)、东莨菪碱(scopolamine)、红古豆碱(cuscohygrine,bellaradine)、山莨菪碱[6-(S)-hydroxyhyoscyamine,anisodamine]和樟柳碱(anisodine)。
【相关选方】
①治溃疡病,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官能症,胆道蛔虫症,胆石症等引起的疼痛:藏茄根100克,研碎,加入70%酒精适量,按《中国药典》规定(同颠茄酊)制成藏茄酊。每次0.6~1.5毫升,一日量2~4.5毫升。如配成合剂:藏茄酊60毫升加水至1000毫升。每次10~15毫升,一日2~3次内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②治牙痛:藏茄子,研细。填塞牙洞。(《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③治疮疖痈疽,无名肿毒:唐古特莨菪适量,研细末,调适量凡士林制成软膏,外敷患处。(《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原生形态】
唐古特莨菪多年生草本,高50~130厘米。根圆柱形或圆锥形,肥厚深长。茎圆柱形、直立,多丛生,有纵沟纹,中上部有分枝。单叶互生;基生叶鳞片状;茎生叶卵形或长卵形,长5~20厘米,宽4~16厘米,先端急尖,边缘波状或具齿,少有锯齿状细小刺;下面及叶脉上有毛茸;叶柄长1~3厘米,有毛。花单生于叶腋,紫褐色;花萼钟状,长3.5厘米,先端边缘具不规则的浅5齿裂,有明显脉纹10条,结果后膨大;花冠钟状,比萼稍长,被白色短柔毛,径3~3.5厘米,先端5浅裂,反卷;雄蕊5,着生于花冠基部;雌蕊1。蒴果球形,中部环裂,径约1.5~3厘米,包藏于宿有的木质萼内。种子圆形,稍扁平,棕褐色。生于路旁、沟边、林下。分布青海、甘肃。四川、西藏。
【参考出处】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青藏高原药物图鉴》
【关 键 词】
活血    镇痛    麻醉    解痉    消肿    急慢性胃肠炎    胃肠官能症    胆道蛔虫症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