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
Remote Lemongrass Herb
拉丁名:
Herba Cymbopogonis(药材)
别名:
诸葛草,香茅筋骨草,小香茅草,茅草筋骨,香茅草,臭草,韭叶芸香草,射香草,细叶茅草,野芸香草,石灰草
【名称考证】
芸香草 (《四川中药志》),诸葛草(《种子植物名称》)、香茅筋骨草、小香茅草(《四川中药志》)、茅草筋骨(《重庆草药》)、香茅草、臭草、韭叶芸香草、射香草、细叶茅草、野芸香草(《云南中草药》)、石灰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性味归经】
辛、苦,凉 。①《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无毒。”②《云南中草药》:“辛微苦,微寒。”入膀胱、肺经。
【功效主治】
清暑透表,清热解毒,利湿和胃,止咳平喘。治中暑轻证,夏月感冒,风湿筋骨酸痛,咽喉肿痛,湿毒糜烂,湿热蕴脾,湿热反胃,风热咳嗽,风热气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大剂1~2两);浸酒。外用:煎水熏洗。
【用药配伍】
1、配千年健,辛散苦燥力增,祛风除湿功强,寒温同用,表里并举,相辅相成,又可强筋壮骨,宜用于痹证关节疼痛偏风偏湿者。2、配牛蒡子,常用于外感风热,风热壅肿,咽喉肿痛等。
【资源分布】
分布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材鉴定】
干燥全草呈灰绿或棕黄色,茎细弱,长40~110厘米,近无毛,节部膨大,质脆易断;叶鞘近无毛,包茎基部者多破裂,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钝圆,膜质,先端多破裂;叶片狭线形,长达30~70厘米,两面均近无毛。气香而特异,久嗅有闷人感。味辛辣,嚼之有麻凉感。
【化学成分】
全草含酸性皂甙类物质、鞣质、蛋白质、粘液质、苦味质、糖类及酚性物质 。鲜草含挥发油0.7~1.O%,叶含挥发油约1.8%,花轴约0.5%,茎少于0.05%。挥发油中含胡椒酮(Piperitone)40~50%、蒈烯-4(Carene-4)20%、牻牛儿醇(Geraniol)10% 、牻牛儿酸乙酯(Ethyl geranate)10% ,尚有牻牛儿醛(Geranial)、柠檬烯(Limonene)等 。 鲜草地上部分含挥发油0.7%-1%,叶含1.8%,穗轴含0.5%;油中主要含胡椒酮(piperitone)约30%-50%,蒈烯-4(carene-4)约20%,牻牛儿 醇约10%,牻牛儿 乙酯约10%。还含香叶醛(牻牛儿醛)、苧烯(limonenne)。此外尚含酸性皂甙类成分、鞣质、蛋白质、粘液质以及糖类等。
【化学鉴定】
取本品乙醚提取液,加2% 2,4-二硝基苯肼的高氯酸溶液(30%),油层显橙红色。(检查胡椒酮)
【相关选方】
①治风湿筋骨疼痛:香茅筋骨草、千年健、大血藤、舒筋草,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鹅膝风:㈠香茅筋骨草、牛舌头根、松节、石岩姜,泡酒服。(《四川中药志》)㈡香茅筋骨草、石菖蒲、红牛膝各半斤,箭杆风四两。煎水内服、外洗。(《重庆草药》) ③治冷骨风,全身骨胳筋络肌肉痛,重至不能行走者:香茅筋骨草二至三斤。煎水,乘热熏之,以破竹席围坐盆中,上盖以簸箕;熏后汗出如浆,可重复二至三次。洗后忌风。(《重庆草药》)
【原生形态】
芸香草多年生草本。秆较细弱,丛生,高40~160厘米,直立,近无毛,节部膨大。叶鞘无毛,基部者多破裂,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钝圆,长2~4毫米,膜质,先端多不规则的破裂;叶片狭线形;长30~70厘米,宽1~6毫米,两面近无毛,具白粉。伪圆锥花序稀疏,狭窄,长15~45厘米;总状花序孪生,成熟后极叉开或向后叉开,带黑紫色,长15~30毫米,具3~5节,其下托以佛焰苞;穗轴节间长约3毫米,边缘被白色短柔毛;同性对小穗有柄者完全退化,或仅存一发育不良的颖,其柄具白色柔毛;无柄小穗呈长圆状披针形,基盘具白色短毛;第1颖端具2微齿;第2颗舟形,先端急尖或具小尖头;第1外稃约较颖短1/3,先端稍钝;第2外稃长约为颖之半,极狭,先端具2裂齿;芒从齿间伸出,长约12毫米,中部膝曲;内稃缺如;雄蕊3,花药长2.5毫米。花、果期9~10月。生长于山坡草地。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