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茵陈蒿
综合查询:

茵陈蒿介绍

药材名:
茵陈蒿
拼音名:
Yinchenhao
英文名:
拉丁名:
别名:
因尘,马先,茵蔯蒿,茵陈,因陈蒿,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臭蒿,安吕草,婆婆蒿,野兰蒿,由胡,白蒿,刚蒿,陈茵,绵陈,猴子毛,滨蒿,猪毛蒿,北茵陈,山茵陈,白莲蒿,铁杆蒿,马新蒿
[字体:
【名称考证】
茵陈蒿 (《本经》) ,因尘(《吴普本草》),马先(《广雅》),茵蔯蒿(《雷公炮炙论》),茵陈(《本草经集注》),因陈蒿(《本草拾遗》),绵茵陈(《本经逢原》),绒蒿、细叶青蒿(《广西中兽医药植》),臭蒿、安吕草(《江苏植药志》),婆婆蒿(《山东中药》),野兰蒿(《湖南药物志》)。
【科目来源】
菊科植物
【药用部位】
茵陈蒿的幼嫩茎叶。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主治】
清利湿热,退黄疸。主治黄疸,湿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用药忌宜】
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①《本草经疏》:蓄血发黄者,禁用。②《得配本草》: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炮制方法】
过筛,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碾碎,再过罗去净泥屑。
【资源分布】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药材鉴定】
干燥的幼苗多揉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6~10厘米,多弯曲或已折断;分枝细,基部较粗,直径1.5毫米,去掉表面的白毛后,可见明显的纵纹。完整的叶多有柄,与细茎相连,叶片分裂成线状。有特异的香气,味微苦。以质嫩、绵软、灰绿色、香气浓者为佳。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黄蒿(又名:滨蒿、北茵陈)、小白蒿等的幼苗,在东北等地作茵陈蒿使用。
   劲直蒿的幼苗在西藏地区作茵陈蒿使用。
【古籍考证】
①《汤液本草》: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檗皮汤,治燥热也;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
   此二药治阳黄也。
   韩祗和、李思训治阴黄用茵陈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也。
    ②《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
   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证自退矣。
   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③《本草正》:茵陈,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
   专治黄疸,宜佐栀子。
   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黄而燥者干涩,再加凉润,只有阴黄一证,因以中寒不运,此非所宜。
   又解伤寒、瘴疟火热,散热痰、风热疼痛,湿热为痢;尤其所宜。
【化学鉴定】
茵陈蒿含具利胆作用的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精, 即6,7-二甲氧基香豆精含率因季节而异,开花期最高,达1.98%,以及绿原酸和咖啡酸。
   全草含精油约0.27%;果穗中精油较多,含率达1%。
   其成分有:β-蒎烯,茵陈炔酮,茵陈烯酮,茵陈炔,茵陈素。
   还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为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褐煤酸。
   灰分中含氯化钾。
   种子中也含蒿属香豆精及氯化钾。
    黄蒿含蒿属香豆精,含率因部位和季节而异,花蕾中有0.5%,花头和种子中有2%;开花期全草有0.46%,开花前的花头中有1.52%,但幼苗中不含蒿属香豆精而含绿原酸。
   全草含精油约0.6%,以开花期含率最高,约达0.95%。
   其成分有:侧柏醇,正丁醛,糠醛,甲庚酮,葛缕酮,1,8-桉叶素,侧柏酮,乙酸牻牛儿酯,毕澄茄烯,丁香油酚,α-蒎烯,β-蒎烯,冰草烯等。
   还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为肉豆蔻酸5.1%,棕榈酸23.48%,硬脂酸24.43%,花生酸18.04%,亚油酸11.25%,油酸10.09%;非皂化部分中有β-谷甾醇19.81%。
   又含另一利胆成分4-羟基苯乙酮。
   还含胆碱,水杨酸,壬二酸,石竹烯环氧化物等。
   根含β-谷甾醇及草酸等。
【相关选方】
①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
   (《伤寒论》茵陈蒿汤) ②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上为粗末。
   分作四贴,水煎服。
   (《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③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
   上二味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
   (《圣济总录》茵陈汤) ④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
   (《纲目》) ⑤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
   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⑥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
   (《千金方》) ⑦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一两,荷叶半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
   每服一钱匕,冷蜜水调下,食后服。
   (《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⑧治疬疡风病(按: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
   (《崔氏纂要方》) ⑨大热黄疸。
   用茵陈切细煮汤服。
   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
   此方名茵陈羹。
      ⑩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
   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原生形态】
茵陈蒿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 茎直立,木质化,表面有纵条纹,紫色,多分枝,老枝光滑,幼嫩枝被有灰白色细柔毛。营养枝上的叶,叶柄长约1.5厘米,叶片2~3回羽状裂或掌状裂,小裂片线形或卵形,密被白色绢毛;花枝上的叶无柄,羽状全裂,裂片呈线形或毛管状,基部抱茎,绿色,无毛。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圆锥状;总苞球形,苞片3~4层,光滑,外层小,卵圆形,内层椭圆形,背部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杂性,淡紫色,均为管状花;雌花长约1毫米,雌蕊1枚,柱头2裂,叉状;两性花略长,先端膨大,5裂,裂片三角形,下部收缩呈倒卵状,雄蕊5枚,聚药,先端尖尾状,基部具短尖,雌蕊1枚,柱头头状,不分裂。瘦果长圆形,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多生于山坡、河岸、砂砾地。
【参考出处】
《汤液本草》,《本草经疏》,《本草正》
【功效分类】
【关 键 词】
清利湿热    退黄疸    黄疸    湿疮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