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眼镜蛇
综合查询:

眼镜蛇介绍

药材名:
眼镜蛇
拼音名:
Yanjingshe
英文名:
-
拉丁名:
Naja naua(L.)
别名:
膨颈蛇,蝙蝠蛇,五毒蛇,扁头风,琵琶蛇,吹风蛇,吹风鳖,饭铲头,饭匙头,万蛇
[字体:
【名称考证】
膨颈蛇(薛德焴《系统动物学》)、蝙蝠蛇、五毒蛇、扁头风、琵琶蛇(《脊推动物分类学》)、吹风蛇、吹风鳖、饭铲头、饭匙头、万蛇(《广西中药志》)
【科目来源】
眼镜蛇科动物
【药用部位】
眼镜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性味归经】
味甘咸,性温,有毒。入肝、肾二经。
【功效主治】
祛风除湿。治风湿关节痛,脚气。
【用法用量】
内服:浸酒(蛇半斤浸酒三斤)。
【资源分布】
分布浙江、福建、台湾、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
眼镜蛇蛇毒主为神经毒,并有溶血作用。早年曾分离出结晶形蛇毒成分,称做 Crotoxin,兼具神经毒和溶血素的作用,实系混合物,其神经毒部分已经分离提纯,称眼镜蛇神经毒(Cobratoxin),是一小分子量的蛋白质,沉降系数为1.4S,分子量 11000,比较耐热,分子中的半胱氨酸都以-S-S-键结合成胱氨酸基存在,还元则毒性丧失,氧化后毒性又可恢复。另外报道的低分子量的高毒性成分(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0.03毫克/公斤)和一种耐热的蛇毒成分(可在100℃热度下30分钟不破坏,但不耐120℃热),可能就是这种眼镜蛇毒。蛇毒中的溶血素经提纯后证明就是卵磷脂酶A(Lecithinase)。蛇毒中尚含细胞毒、心脏毒、一种引起局部坏死的成分(1毫克可产生直径12~23毫米的坏死)、眼镜蛇因子(是血清中补体 C'3旁路的一种活化因子)、抗凝血因子、多种酶类(如胆碱酯酶,核糖核酸酶,三磷酸腺甙酶)、核甙酸、胆碱酯酶抑制物等。
【原生形态】
眼镜蛇全长约120厘米。头不甚大。颈部间的肋骨能运动,使颈部骤然膨大。吻鳞的宽比高大1/2倍。鼻间鳞与眼前鳞不相接。颊鳞缺如。上唇鳞7片,第3、4片入眼。下唇鳞8片。鼻鳞分为前后2片,鼻孔介于其间。眼前鳞1片;眼后鳞2~3片。体鳞光滑,斜行;颈部鳞列为24~27行,体中部为19~21行,肛前为13~15行。腹鳞164~178,肛鳞2分,尾下鳞41~51对。全体颜色和花纹有很多变异。典型的在颈的背面有白色或淡黄色眼镜状斑纹;体背的颜色有棕褐、黑褐、灰黑以至深黑色等;背及尾部具有狭窄的白色或淡黄色环纹15~16个。 腹面呈灰白或灰黑色,其中或杂有微小的黑点。栖于平原及丘陵地带,多见于村庄附近。每于夜间活动。捕食蛙、鱼、蜥蝎、蛇、鼠及鸟类等。激怒时身体前部竖起,颈部膨大,呼呼作声。有强烈的神经性毒。分布浙扛、福建、台湾、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参考出处】
《广西中药志》
【功效分类】
祛风湿药    
【相关药材】
【关 键 词】
祛风除湿    风湿关节痛    脚气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