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细辛
综合查询:

细辛介绍

药材名:
细辛
拼音名:
Xixin
英文名:
拉丁名:
别名:
小辛,细草,少辛,独叶草,金盆草,山人参,金盘草,山细辛,北细辛,辽细辛,东北细辛,烟袋锅花,细参,万病草,华细辛,白细辛,西细辛,细身,玉香丝,绿须姜,大药
[字体:
【名称考证】
细辛、小辛(《本经》),细草(《吴普本草》),少辛(《纲目》),独叶草、金盆草(《中药材手册》),山人参(江苏)。
【科目来源】
马兜铃科植物
【药用部位】
辽细辛或华细辛的带根全草。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肾经。
【功效主治】
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宜通鼻窍。主治头痛,牙痛,痹痛,鼻渊,外感风寒表证,寒饮伏肺所致的咳嗽气喘,痰多清稀等。外用细辛末敷脐并用黄连汗涂患处可治疗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钱。外用:研末撒、吹鼻或煎水含漱。
【用药忌宜】
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肺燥咳嗽忌服。
【用药配伍】
反藜芦。
【炮制方法】
除净杂质,用水喷润,及时切段,晾干。
【资源分布】
①辽细辛 分布东北及山东、山西、河南等地。②华细辛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药材鉴定】
①辽细辛又名:北细辛(《理伤续断秘方》)。叶片1~2枚,下连根茎及根,有时可见花或果实。叶柄长,有纵纹,叶片多皱缩或破损,质薄,灰绿色,有时带黄,质脆易碎。花单1,暗紫褐色,碗状。根茎为不规则圆柱形,纤细弯曲,具分枝,长1~4厘米,直径2~4毫米,灰棕色,粗糙,有节,节间约2~3毫米。根细长,密生节上,灰棕色,表面平滑,或有微细纵皱纹,下端常有细须根.质脆易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气甚芳香,味辛辣,后具麻木烧灼感。以根灰黄色、叶绿色、味辛辣而麻舌者为佳。
     ②华细辛外形与辽细辛相似,但根茎较长,长约3~8厘米,直径约1~2厘米,节间极短,仅达1毫米。香气及辛辣味较弱,而麻木的烧灼感较强。
【古籍考证】
①《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
    ②《注解伤寒论》: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
   《内经》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
    ③张元素:治头痛,太阳则羌活,少阴则细辛,阳明则白芷,厥阴则川芎、吴茱萸,少阳则柴胡,用者随经不可差。
   细辛香味俱细而缓,故入少阴,与独活颇相类。
    ④《纲目》:细辛,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
   口疮、喉痹、匿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
   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
   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
   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⑤《本草汇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府之寒,佐跗子能散诸疾之冷,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佐荆、防能散诸经之风,佐芩、连、菊、薄,又能治风火齿痛而散解诸郁热最验也。
⑥《药品化义》:细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阴经者,以此从内托出。
   佐九味羌活汤,发散寒邪快捷,因其气味辛香,故能上升。
   入芎辛汤,疗目痛后羞明畏日,隐涩难开。
   合通窍汤,散肺气而通鼻窍。
   佐清胃汤,祛胃热而止牙疼。
   此热药入寒剂,盖取反以佐之之义也。
⑦《本草经百种录》:细辛,以气为治也。
   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
   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⑧《长沙药解》:细辛,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
   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
【化学成分】
辽细辛含挥发油约3%,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甲基丁香油酚,其他有黄樟醚、β-蒎烯、优葛缕酮、酚性物质等。 华细辛含挥发油2.75%,1.9%。挥发油中主要含甲基丁香油酚(约占50%),还有细辛酮、蒎烯、优葛缕酮、黄樟醚、1,8-桉叶素、l-细辛素等。双叶细辛的挥发油含优葛缕酮6%、龙脑或爱草脑7%、1,8-桉叶素4%、蒎烯2%、甲基丁香油酚15%、黄樟醚10%、科绕魏素10%、榄香脂素8%、少辛酮0.2%、芳樟醇、大牻牛儿三烯醇。2-甲基-2-乙烯基-3-异丙烯基-5-异丙叉环己醇等。 圆叶细辛全草含黄酮甙、氨基酸、糖类和挥发油。
【相关选方】
①治风冷头痛,痛则如破,其脉微弦而紧:细辛一两(净),川芎一两,附子(炮)半两净,麻黄一分。
   上细切,入连根葱白、姜、枣。
   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连进三服。
   (《普济方》细辛散) ②治偏头痛:雄黄(研)、细辛(去苗叶,为末)等分。
   上二味,再同研匀。
   每服一字,左边疼搐入右鼻,右边痛搐入左鼻。
   (《圣济总录》至灵散) ③治伤风鼻塞:细辛、紫苏、防风、杏仁、桔梗、薄荷、桑白皮。
   煎服。
   (《方脉正宗》) ④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伤寒论》小青龙汤) ⑤治鼻塞不通: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
   (《普济方》) ⑥治牙齿痛久不瘥:细辛(去叶苗)、荜拨。
   上二味等分,粗捣筛。
   每用半钱匕,水一盏,煎十数沸,热漱冷吐。
   (《圣济总录》细辛汤) ⑦治牙齿疼痛:荆芥、细辛、露蜂房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用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漱冷吐。
   (《御药院方》细辛散) ⑧治牙痛:细辛一钱,黄柏一钱。
   煎水漱口,不可嚼下。
   (《吉林中草药》) ⑨治痰饮,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半升,日三。
   (《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⑩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原生形态】
①辽细辛(《本草原始》),又名:万病草、细参、烟袋锅花、东北细辛。多年生草本,高12~24厘米。根茎横走,密生须根,捻之有辛香。茎短,基部有2~3枚鳞片,茎端生2~3叶;叶柄长5~18厘米,通常无毛或稀有短毛,具浅沟槽;叶片心形或近于肾形,长5~11厘米,宽6~15厘米,先端钝尖,偶或渐尖,基部,b形或深心形,两侧成耳状.全缘,上面绿色,脉上被短毛,其他部分亦疏被极短的伏毛,下面淡绿色,密被短伏毛。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3~5厘米,直立。花被筒壶形,紫褐色,内有隆起的棱条;裂片3,三角状阔椭圆形,稍尖,长7~9毫米,宽10毫米,向外反卷,呈污褐红色;喉部有环状缢缩;雄蕊12,长3毫米,花丝及花药等长;子房半下位,6室,花柱6出,上部分歧。假浆果半球形,长10毫米,宽约12毫米.种子卵状圆锥形,有硬壳,表面具有黑色肉质的假种皮。花期5月。果期6月。生长于林下、灌木丛间、山沟、林缘或山阴湿地。
    ②华细辛,又名:西细辛(《本草原始》),白细辛。多年生草本。与前种极为近似;但根茎较长,节间密。叶通常2枚,先端尖至锐尖,两面疏生短柔毛。叶柄长10~15厘米。花被筒壶形,裂片3,平展,广卵状心形或广卵形,长约10毫米,宽约12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暗紫色,内侧密被细小的乳头突起,花丝较花药长1.5倍。花期5月。果期6月。生长于山谷溪边、林下、岩石旁等阴湿处。
【参考出处】
《本草别说》,《注解伤寒论》,《纲目》,《药品化义》,《本草经百种录》,《长沙药解》
【功效分类】
温里药    
【关 键 词】
祛风    散寒止痛    温肺化饮    宜通鼻窍    头痛    牙痛    痹痛    鼻渊    外感风寒表证    咳嗽气喘    痰多清稀    口舌生疮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