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小麦
综合查询:

小麦介绍

药材名:
小麦
拼音名:
Xiaomai
英文名:
拉丁名:
Triticum aestivum L.(原植物小麦)
别名:
[字体:
【名称考证】
麳(《广雅》)
【科目来源】
禾本科植物
【药用部位】
小麦的种子或其面粉。本植物的茎叶(小麦苗)、干瘪轻浮的种子(浮小麦)、种皮(小麦麸)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
甘,凉。①《别录》:“甘,微寒,无毒。面温。”②盂诜:“平。”③《本草拾遗》:“皮寒,肉热。”④《纲目》:“新麦性热,陈麦平和。小麦面甘,温。”
        入心、脾、肾经。①《本草经疏》:“入手少阴经。”②《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足大阴脾经。”
【功效主治】
养心,益肾,除热,止渴。治脏躁,烦热,消渴,泄利,痈肿,外伤出血,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小麦煎汤,1~2两;或煮粥。小麦面冷水调服或炒黄温水调服。外用:小麦炒黑研末调敷。小麦面干撒或炒黄调敷。
【用药忌宜】
《纲目》:“小麦面畏汉椒、萝菔。”
【资源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古籍考证】
出自《本草经集注》 ①陶弘景:“小麦合汤,皆完用之,热家疗也,作用则温,明穬麦亦当如此。”②《唐本草》:“小麦汤用,不许皮坼,云坼则温,明面不能消热止烦也。”③ 《本草图经》:“小麦性寒,作面则温而有毒,作麴则平胃止利。其皮为麸,性复寒,调中去热,亦犹大豆作酱豉,性便不同也。”④《纲目》:“小麦面,医方中往往用飞罗面,取其无石味而性平易尔。陈麦面煮水食之无毒。以糟发胀者,能发病发疮,惟作蒸饼和药,取其易消也。”
【化学成分】
种子含淀粉53~70%,蛋白质约11%,糖类2~7%,糊精2~10%,脂肪约1.6%,粗纤维约2%。脂肪油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的甘油酯。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淀粉酶、麦芽糖酶、蛋自酶及微量维生素乙等。麦胚含植物凝集素。
【相关选方】
①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②治消渴口干:小麦用炊作饭及煮粥食之。 (《食医心镜》)
        ③治滑痢肠胃不固:白面一斤,炒令焦黄,每日空心温水调(服)一匙头。(《饮膳正要》)
        ④治内损吐血:飞罗面不计多少,微炒过,浓磨细墨一茶脚,调下二钱。(《产乳备要》)
        ⑤治老人五淋,身热腹满:小麦一升,通草二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饮之。(《养老奉亲书》)
        ⑥治妇人乳痈不消:白面半斤,炒令黄色,醋煮为糊,涂于乳上。(《圣惠方》)
        ⑦治金疮血出不止:生面干敷。(《葡氏经验方》)
        ⑧治火燎成疮:炒面,入栀子仁末,和油调(涂)之。(《千金方》)
        ⑨治汤火伤未成疮者:小麦炒黑为度,研为末,腻粉减半,油调涂之。(《经验方》)
【原生形态】
小麦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通常具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厘米,宽8~1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厘米;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毫米,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平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小穗节间约1毫米;颖短,革质,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具6~9纵脉,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背面5~9脉,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翼缘被细毛;雄蕊3枚,花药长1.5~2毫米,丁字着生,花丝细长,子房卵形。颖果矩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毫米,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参考出处】
《本草经集注》,《唐本草》,《本草图经》,《纲目》
【功效分类】
收涩药    
【关 键 词】
养心    益肾    除热    止渴    脏躁    烦热    消渴    泄利    痈肿    外伤出血    烫伤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