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香蕈
综合查询:

香蕈介绍

药材名:
香蕈
拼音名:
Xiangxun
英文名:
-
拉丁名:
Lentinus edodes(Berk.)Sing.
别名:
香信,香菇
[字体:
【名称考证】
香蕈(《日用本草》),香信(《本草求原》)、香菇(《随息居饮食谱》)
【科目来源】
侧耳科植物
【药用部位】
香蕈的子实体。
【性味归经】
甘,平。①《纲目》: "甘,平,无毒。"②《医林纂要》: "甘,寒。"①《本草求真》: "专入胃。"②《本草再新》: "入肝经。"
【功效主治】
益胃气,托痘疹。治不饥,破血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
【用药忌宜】
《随息居饮食谱》: "痧痘后、产后、病后忌之。
【资源分布】
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广西、广东等地均有。
【古籍考证】
出自《日用本草》: "蕈,生桐、柳、枳椇木上,紫色者名香蕈,白色者名肉蕈,皆因湿气熏蒸而成。生山僻处者,有毒。"
【化学成分】
干香蕈食部占72%,食部每100克中含水分13克,脂肪1.8克,碳水化物54克,粗纤维7.8克,灰分4.9克,钙124毫克,磷415毫克,铁25.3毫克,维生素B10.07 毫克, B21.13毫克, 尼克酸18.9毫克。新鲜香蕈除含水分85~9O%外,固形物中含粗蛋白质19%,粗脂肪4%,可溶性无氮物质67%,粗纤维7%,灰分3%。蛋白质中含白蛋白、谷蛋白(Glutelin)、醇溶蛋白(Prolamin),三者之比为100∶63∶2。干香蕈 尚含一种蛋白质, 含量约2.35%, 其中谷氨酸含量为17.5% 。 干香蕈的水浸物中含组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素(Asparagine)、 乙酰胺(Acetamide)、胆碱(Choline)、腺嘌吟(Adenine)及痕迹量的三甲胺(Trimethylamine)。脂肪的碘价为139,可见所含脂肪酸的不饱和度甚高。用乙醚抽提所得的油脂部分,不皂化物占30%,混合脂肪酸占60%;后者的饱和脂肪酸中:棕榈酸占80%,蜡酸(Ceroticacid) 占10%;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占80%以上,油酸占10%;不皂化物中,除麦角甾醇 (Ergosterol)外,尚有菌甾醇(Fungisterol)等。又含一种有强臭的"蜡",熔点38℃,分子中含-CHO,-SH,-SS-基。香蕈中的麦角甾醇,无论用日光或紫外线照晒,皆可转变为维生素 D2,故香蕈为抗佝偻病食物之一。香蕈含维生素 C甚少(东北产者含0.27微克),又缺乏维生素A及A原。香蕈所含碳水化物以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为最多, 此外尚有甘露醇(Mannitol)、海藻糖(Trehalose或Mycose)、葡萄糖、糖原、戊聚糖、甲基戊聚糖等。香蕈的呈味物质,是一群水溶性物质, 其中腺嘌吟(Adenine)是主要者之一;其香气,新鲜者以松茸醇(Matsutakeol)为主(占90%), 此外尚含正戊基乙基酮(n-Amyl ethyl ketone)4~6%;干燥香蕈,香气则以酮为主。浙皖制造干香蕈,系在炭火上烤干,烤干后,才具有"香菇"的特有佳香,与新鲜者大不相同。新鲜香蕈含分解核酸的酶,水解核酸产生嘌呤等成分。香蕈所含降低血脂的物质有香蕈太生(Lentysine, Eritadenine)和 2R-羟基- 4-(9-腺嘌呤基)丁酸〔2R-Hydroxy-4-(9-adenyl)butyric acid)。
【原生形态】
香蕈菌盖径可达10厘米,表面黑褐色,有不规则的裂纹;下面有许多分叉的菌褶。菌柄弯生,白色。盖膜为绵毛状,盖开展后,仅在柄的上部留存毛状的痕迹。 寄生于栗、柯、槲等树干上,通常都用人工培养。
【参考出处】
《日用本草》
【关 键 词】
益胃气    托痘疹    不饥    破血症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