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吴茱萸
综合查询:

吴茱萸介绍

药材名:
吴茱萸
拼音名:
Wuzhuyu
英文名:
Medcinal Evodia Fruit
拉丁名:
Fructus Evodiae
别名:
吴萸,左力
[字体:
【名称考证】
吴茱萸(《本经》),吴萸(《草木便方》)、左力(《南宁市药物志》)
【科目来源】
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
【药用部位】
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本植物的根(吴茱萸根)、叶(吴茱萸叶)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
辛苦,温,有毒。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大热,有小毒。”③《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毒。”
        入肝、胃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功效主治】
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用药忌宜】
阴虚火旺者忌服。
        《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
        《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干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用药配伍】
《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配黄连,清肝和胃;配党参,温中补气;配五味子,温敛固涩。配当归,温经治血,调经止痛。配木瓜,和胃化湿、温中止痛。
【炮制方法】
炙吴茱萸,取甘草煎汤,去渣取汤,加入净吴茱萸,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微火焙干。(每吴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两)
        ①《本草通玄》:“吴茱萸,咸汤浸去烈汁,焙干水。”
        ②《本草求真》:“吴茱萸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
【资源分布】
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一带和陕西等地。
【药材鉴定】
干燥果实呈五棱状扁球形,直径2~5毫米,高约1.5~3毫米。表面绿色或绿褐色,粗糙,有细皱纹及鬃眼(油室);顶平,中间有凹窝及5条裂缝,有时在裂缝中央有突起的柱头残存,基部有花萼及果柄,果柄方圆形,长3毫米,棕绿色,密布毛茸。横切面,子房 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2枚。种子富油性,质坚易碎。香气浓烈,味苦微辛辣。以色绿、饱满者为佳。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石虎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 及毛脉吴茱萸 E. Rutaecarpa(Juss. ) Benth. Var.bodinieri (Dode ) Huang等的未成熟果实,亦同等使用。
【古籍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化学成分】
吴茱萸果实含挥发油为吴茱萸烯(Evoden)、罗勒烯(Oc-imene)、吴茱萸内酯(Evodin)、吴茱萸内酯醇(Evodol)等 。还含吴茱萸酸(Goshuynicacid) 。又含生物碱: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吴茱萸因碱(Wuchuy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evodiamine)、吴茱萸卡品碱(Evo-carpine)。吴茱萸碱用盐酸乙醇处理即转化为异吴茱萸碱(Isoevodiamine)。还含两种中性不含氮物质:吴茱萸啶酮(Evodinone)和吴茱萸精(Evogin)。又含吴茱萸苦素(Rutaevin)。石虎果实含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尚含不饱和的酮,暂称石虎甲素(C18 H18 O6)、挥发油、花色甙和甾体化合物。未熟果实含吴茱萸碱(euodiamine)、去甲基吴茱萸碱(rutaecarpine)、吴茱萸喹酮碱(evocarp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ayevodiamine,rhetlinine)、去氢吴茱萸碱、evodiamide,及另一种生物碱吴茱萸素(wuchryine);又含挥发油0。4%以上,油中含吴茱萸烯(evodene,即罗勒烯ocimene);此外,尚含吴茱萸内酯醇(evodol)柠檬苦素(吴茱萸内酯,limonin,evodin)。种子含脂肪酸25,其中有顺式-5,8-十四碳二稀酸(cis-5,8-tetradecadienie acid)。
【相关选方】
①治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吐,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吴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一两。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仁存堂经验方》)
        ②治醋心,每醋气上攻如酽醋: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纵浓,亦须强服。(《兵部手祭方》)
        ③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为末,汤服一钱。(《圣惠方》)
        ④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⑤治呕而胸满,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吴茱萸汤)
        ⑥治头风:吴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拭发。根。(《干金翼方》)
        ⑦治痰饮头疼背寒,呕吐酸汁,数日伏枕不食,十日一发: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筹分。为末,炼蜜丸悟子大。每热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验方》) 
        ⑧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泡过,煎汁,入盐少许,通口服,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仁存堂经验方》)
        ⑨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原生形态】
吴茱萸,又名:辣子、臭辣子树、气辣子、曲药子、茶辣。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5~5米。幼枝、叶轴、小叶柄均密被黄褐色长柔毛。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2~4对,椭圆形至卵形,长5~15厘米,宽2.5~6厘米,先端短尖,急尖,少有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罕有不明显的圆锯齿,两面均密被淡黄色长柔毛,厚纸质或纸质,有油点。花单性,雌雄异株,聚伞花序,偶成圆锥状,顶生;花轴基部有苞片2枚,上部的苞片鳞片状;花小,黄白色.萼片5,广卵形,外侧密披淡黄色短柔毛;花瓣5,长圆形,内侧密被白色长柔毛;雄花有雄蕊5枚,长于花瓣,花药基着,椭圆形,花丝被毛,退化子房略成三棱形,被毛,先端4~5裂;雌花较大,具退化雄蕊5枚,鳞片状,子房上位,圆球形,心皮通常5枚,花柱粗短,柱头头状,蒴果扁球形,长约3毫米,直径约6毫米,熟时紫红色,表面有腺点,每心皮有种子1枚,卵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9~10月。野生于山地、路旁或疏林下。
【参考出处】
《神农本草经》
【功效分类】
温里药    
【相关药材】
【关 键 词】
温中    止痛    理气    燥湿    呕逆吞酸    厥阴头痛    脏寒吐泻    脘腹胀痛    脚气    疝气    口疮溃疡    齿痛    湿疹    黄水疮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