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乌梅
综合查询:

乌梅介绍

药材名:
乌梅
拼音名:
Wumei
英文名:
Dark Plum Fruit
拉丁名:
Fructus Mume
别名:
梅实,熏梅,桔梅肉,春梅
[字体:
【名称考证】
梅实(《本经》)、熏梅、桔梅肉(《现代实用中药》)。原植物梅(《诗经》) 又名:春梅(《本草再新》)
【科目来源】
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
【药用部位】
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
酸,涩,平。①《本经》:“味酸,平。”②《别录》:“无毒。”③《日华子本草》:“暖,无毒。”④《医学启源》:“气寒,味酸。”
        入肝、脾、肺、大肠经。①王好古:“入脾、肺二经血分。”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③《本草经疏》:“入肝。”④《药品化义》:“入肺、胃、大肠三经。”
【功效主治】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血,生津止渴,安蛔。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调敷。
【用药忌宜】
有实邪者忌服,胃酸过多者慎服。
【用药配伍】
1、配五味子,生津止泻,敛肺止咳,相须为用而治久咳、久泻。
        2、配诃子,敛肺涩肠,可治久咳不止,久泻脱肛。
        3、配川椒,杀虫止泻,治久泻、久痢、便血、大肠滑泄不止,蛔虫症。
【资源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药材鉴定】
干燥果实呈扁圆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凹凸不平。有的外皮已破碎,核露于外。果实一端有明显的凹陷(即果柄脱落处),果肉质柔软。核坚硬,棕黄色,内含淡黄色种仁1粒,形状及气味极似杏仁。气特异,味极酸。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润、味极酸者为佳。
        显微鉴定:粉末:红棕色。 ①内果皮石细胞类多角形、类三角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长圆形或梭形,直径 13~72μm,长约至110μm,壁厚4~25μm,纹孔较明显,孔沟细密,常含红棕色物。②种皮石细胞侧面观呈贝壳形、盔帽形、类长方形、类方形、类摊形或长条形,高28~78μm,底部宽约至166μm,拱起壁呈半月形或圆拱形,厚约至23μm,层纹细密,底部壁稍厚,孔沟明显;表面观类多角形、类圆形、类梭形、长圆形或长梭形,壁厚薄不匀,纹孔较稀。③ 果皮单细胞非腺毛,较平直、稍弯曲或呈钩状、镰刀状,长(26~)52~504μm,直径10~ 22μm,壁非木化或微木化,表面偶见螺纹状交错纹理,有的胞腔具2~4菲薄横隔,胞腔常含棕色物。④果皮肯皮细胞含黑棕 色物,有时可见毛茸脱落后的疤痕。⑤中果皮薄壁细胞极皱缩,有的含草酸钙簇晶,直径27~53μm;偶见长条形夺取壁细胞。另有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微小草酸钙簇晶。本品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色乌黑、味酸者为佳。
【古籍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①《品汇精要》:“梅,木似杏而枝干劲脆,春初时开白花,甚清馥,花将谢而叶始生,二月结实如豆,味酸美,人皆啖之。五月采将熟大于杏者,以百草烟熏至黑色为乌梅,以盐淹暴干者为白梅也。”
        ②《随息居饮食谱》:“梅,生时宜蘸盐食,温胆生津,孕妇多嗜之,以小满前肥脆而不带苦者佳。多食损齿,生痰助热,凡痰嗽、疳膨、痞积、胀满、外感未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妇女汛期、产前、产后、痧痘后并忌之。”
【化学成分】
果实含柠檬酸19%、苹果酸15%、琥珀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蜡样物质及齐墩果酸样物质。在成熟时期含氢氰酸。 果实含大量的枸缘酸,少量的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齐墩果酸及谷甾醇。种子含苦杏仁甙。
【相关选方】
①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纲目》)
        ②治久痢不止,肠垢已出: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服。(《肘后方》)
        ③治天行下痢不能食者:黄连一升,乌梅二十枚(炙燥)。并得捣末,蜡如棋子大,蜜一升,合于微火上,令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二丸,日三。(《补缺肘后方》,即《圣惠方》乌梅丸)
        ④治痢兼渴:麦门冬三两(去心),乌梅二大枚。上二味,以水一大升煮取强半,绞去滓,待冷,细细咽之,即定,仍含之。(孟诜(必效方》)
        ⑤治便痢脓血: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圣济总录》)
        ⑥治大便下血不止: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用好醋打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济生方》)
        ⑦治小便尿血:乌梅烧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纲目》)
        ⑧治妇人血崩:乌梅烧灰,为末,以乌梅汤调下。(《妇人良方》)
        ⑨治消渴,止烦闷:乌梅肉二两(微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盏,去滓,临卧时服。(《简要济众方》)
        ⑩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胸中烦痛:乌梅十四个,辣五合。水一升,煎取一半服,吐之。(《梅师集验方》)
【原生形态】
梅,又名:春梅。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米。树皮淡灰色或淡绿色,多分枝。单叶互生;有叶柄,通常有腺体;嫩枝上叶柄基部有线形托叶2片,托叶边缘具不整齐细锐锯齿;叶片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4~9厘米,宽2.4~4厘米,先端长尾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锐锯齿,沿脉背有黄褐色毛。花单生或2朵簇生,白色或粉红色,芳香,通常先叶开放,有短梗;苞片鳞片状,褐色;萼筒钟状,裂片5,墓部与花托合生;花瓣单瓣或重瓣,通常5片,阔倒卵形,雄蕊多数,生于花托边缘;雌蕊1,子房密被毛,花柱细长,弯曲。核果球形,直径约2~3厘米,一侧有浅槽,被毛,绿色,熟时黄色,核硬,有槽纹。花期1~2月。
【参考出处】
《神农本草经》
【功效分类】
收涩药    
【相关药品】
【关 键 词】
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    固崩止血    生津止渴    安蛔    久咳    虚热烦渴    久疟    久泻    痢疾    便血    尿血    血崩    蛔厥腹痛    呕吐    钩虫病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