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藤黄
综合查询:

藤黄介绍

药材名:
藤黄
拼音名:
Tenghuang
英文名:
拉丁名:
Garcinia morella Desv.
别名:
藤黄,玉黄,月黄
[字体:
【名称考证】
藤黄,又名:玉黄、月黄
【科目来源】
双子叶植物药藤黄科植物
【药用部位】
藤黄的胶质树脂。
【性味归经】
《海药本草》: “酸涩,有毒。”
【功效主治】
消肿,化毒,止血,杀虫。治痈疽肿毒,顽癣恶疮,损伤出血,牙疳 蛀齿,汤火伤。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调敷、磨汁涂或熬督涂。内服:入丸剂(一次量 1~2厘)。
【用药忌宜】
体质虚弱者忌服,多量易引起头昏、呕吐、腹痛、泄泻,甚或致死。
【炮制方法】
制藤黄:一、先用豆腐一大块,平铺于盘内,中间挖一不透底的槽,将藤黄放人,再用豆腐盖严,置于笼屉内,放入锅中,将此锅再坐于大锅内,隔水加热,蒸至藤黄溶化,取出,冷却凝固,去豆腐晒干。二、先将藤黄放入磁罐内,加入比藤黄多10倍量的鲜荷叶煎汁,将罐放入锅中,隔水加热40~60分钟,至罐内溶液呈紫红色时,倒入铜锅内再煎,浓缩成糊状,晒干。(每藤黄斤约用荷 叶半斤煎法,去渣)三、将藤黄加入鲜山羊血中,置铜锅内,加水同煮5~6小时,去山羊血晾干。 (每藤黄1斤,用鲜山羊血半斤)
【资源分布】
分布印度、泰国。
【药材鉴定】
为管状或不规则的决状物,直径3~5厘米,显红黄色或橙棕色,外被黄绿色粉霜,有纵条纹。质脆易碎,断面平滑,呈贝壳状或有空腔,具黄褐色而带蜡样的光泽,用水研和则呈黄色乳剂,投火中则燃烧。气微,味辛辣。以半透明、红黄色看为佳,黑色者次产印度及泰国。
【古籍考证】
出自《海药本草》;
        ①《海药本草》:“按《广志》云,藤黄出鄂、岳等州诸山崖,其树名海藤,花有蕊,散落石上,彼人收之,谓沙黄,就树采者轻妙,谓之腊草。摇今所呼铜黄谬矣,盖以铜藤语讹也。按此与石泪采无异也,画家及丹灶家并时用。
        ②《纲目》:“今画家所用藤黄,皆经煎炼成者,溉之麻入。招局达观《真腊记》云,国有画黄,乃树脂,以刀砍树枝滴下,次年收之。似与郭氏(《广志》)说微不同,不知即一物否也。”
        ③《百草镜》:“藤黄出外洋及粤中,乃藤脂也。以形似笔管者良,大块者名中屎藤黄,不佳。人药取色撇纯明看,用水蒸化,源去渣,盛瓷器内隔水煮之,水少时再添,煮于,以帛扎瓷器口,埋土中,七日取出,如此七次,晒干用。”
【化学成分】
树汁含藤黄素,已知结构的有α-藤黄素(α-Gut-tiferin)和β-藤黄素(β- Guttiferin),另含藤黄酸(Morellic acid)、异藤黄酸(Isomorellic acid)。种子含藤黄宁 (Morellin)、异藤黄宁(Isomorellin)、二氢异藤黄宁(Dihydroisomorellin)、乙氧基二氢异藤黄宁(Eth-oxydihydroisomorellin)、新藤黄宁(Neomorellin)。果皮含α-藤黄素。树汁及心材含藤黄双黄酮(Morello-flavone)。
【相关选方】
①治一切痈肿:雄黄、胆矾、硼砂、藤黄、铜绿、皮硝、草乌各一两,麝香二钱。为细末,和蟾酥为条,如笔管大,金箔为衣,用时以醋磨浓,新笔蘸药,涂(肿)毒四围。数次愈。(《祝穆试效方》一笔消)
        ②治一切无名肿毒:藤黄四两,白蜡八两,小磨麻油十二两。先将油煎熟,将成珠,入水不散,再加黄、白搅匀,磁瓶收,面上仍以麻油养之,临用摊贴。(王玷桂《不药良方》风气膏)
        ③治一切无名肿毒,及对口发背:滴花烧酒,磨藤黄敷,不住手敷之。(《救生苦海》消毒方)
        ④治跌打损伤,肿毒危重之症,内服外敷皆效:牛黄、冰片各二钱半,阿魏、雄黄各一两,生大黄、乳香、没药、儿茶、天竺黄、血竭、参三七各二两。各研细末,以山羊血五钱,拌晒干透,再磨为粉,加藤黄二两,隔水煮透,去净浮腻,丸如芡实大,晒干忌火烘,以黄蜡为壳包裹。临用以一丸,陈酒送服。(《外科全生集》)
        ⑤箍毒:五倍子(略焙)一两,藤黄四两,铜青少许,小粉(炒)八两。作锭,用时醋磨涂。(《类证活人书》)
        ⑥治一切顽癣:鸡脚大黄、硫黄、雄黄、姜黄、藤黄各等分。为细末,菜油调涂患处,七日勿洗浴。(《纲目拾遗》五黄散)
        ⑦治癞痢头:藤黄一钱,枯矾一钱,轻粉五分,明雄五分。共研细末,用麻油四两,黄白蜡各三钱,熬枯收膏。先剃净头发,后用明矾、川椒各一钱五分,煎水洗净患区,最后涂上药膏,每日涂一次,至愈为止。(《江苏中医》(5):27,1961)
        ⑧治刀斧木石伤及汤火伤,竹木刺入肉,一切诸伤:真麻油一斤,藤黄八两,白蜡八两。先将油入铜锅,次将藤黄捶碎熬透,以麻布滤去渣,加入白蜡,至滴水成珠为度,贮磁罐。其膏夏老冬嫩为宜。敷之即能止疼、止血、收口取效。(《纲目拾遗》神效膏)
【原生形态】
藤黄常绿乔木,高约18米。小枝四棱形。叶对生,薄革质,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15厘米,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叶柄长8毫米。花单性,腋生,黄色,无柄;萼与花瓣均4片,圆形,覆瓦状排列;雄花2~3,簇生,雄蕊多数,集合成一亚球状肉质体,药1室,横裂,花丝短;雌花单生,较大,具退化雄蕊约12枚,基部合生,柱头盾形,子房4室,平滑无毛。 浆果亚球形,径约2厘米。种子4枚。花期11月。果期翌年2~3月。生子热带地区。
【参考出处】
《海药本草,《纲目》,《百草镜》
【功效分类】
【关 键 词】
消肿    化毒    止血    杀虫    痈疽肿毒    顽癣恶疮    损伤出血    牙疳蛀齿    汤火伤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