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太子参
综合查询:

太子参介绍

药材名:
太子参
拼音名:
Taizishen
英文名:
Heterophylly Faalsestarwort Root
拉丁名:
Radix Pseudostellariae
别名:
孩儿参,童参
[字体:
【名称考证】
孩儿参(《饮片新参》)、童参(《上海常用中草药》)
【科目来源】
双子叶植物药石竹科植物
【药用部位】
异叶假繁缕的块根。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温。①《本草再新》:“味甘,性温,无毒。”②《饮片新参》:“甘润,微苦平。”③《中药志》:“甘苦,微寒。”入肺、脾经《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功效主治】
补益脾肺,益气生津。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怔忡,水肿,消渴,精神疲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克。
【用药忌宜】
表实邪盛者不宜用。
【用药配伍】
1、配麦冬,补肺并润肺养阴,用治肺阴亏虚的肺虚咳嗽最宜。
        2、配黄芪,补益之效大增,常用治劳倦乏力为效。
        3、配白术,共奏补脾肺之功。同治虚劳,劳倦乏力者。
【资源分布】
分布华东、华中、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药材主产于江苏、山东。此外,安徽等地亦产。同属植物假繁缕 Pseudostellaria maximowicziana (Franch. Et Savat.) Pax ex Pax et Hoffm.(又名:棒棒草)的根在少数地区与本品同等使用。
【药材鉴定】
干燥块根呈细长条形或长纺锤形,长约2~6厘米,直径约3~6毫米左右,表面黄白色,半透明,有细皱纹及凹下的须根痕,根头钝圆,其上常有残存的茎痕,下端渐细如鼠尾。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而亮,直接晒干的断面为白色,有粉性,气微,味微甘,以肥润、黄白色、无须根者为佳。
        显微鉴定:根横切面:木栓层为3-6列木栓细胞。皮层薄壁细胞数列,多切向延长。韧皮部窄;韧皮射线宽。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占根的大部;木射线甚宽广;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成束,呈放射状排列;初生木质部3-4原型。本品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2-60μm,于木质部较易察见。
【古籍考证】
出自《本草从新》:“太子参,虽甚细如参条,短紧结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大参。” 据《本草从新》、《纲目拾遗》、《饮片新参》等书,太子参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参之小者。现在商品则普遍用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虽有滋补功用,但其力较薄。
【化学成分】
根含果糖、淀粉、皂甙。含皂甙、果糖淀粉(35.10%)。又据报道,含游离氨基酸,以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最高,占游离氨基酸的30%-40%,还含有麦芽糖(maltose)等。近年从中分得三棕榈酸甘油酯、棕榈酸、β-谷甾醇、△7-豆甾烯-β-醇、胡萝卜甙,△7 -豆甾烯-3-β-D-吡喃葡萄糖甙、肌醇-3-甲醚、α-槐糖和蔗糖。
【相关选方】
治自汗:太子参三钱,浮小麦五钱,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原生形态】
异叶假繁缕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块根长纺锤形。茎下部紫色,近四方形,上部近圆形,绿色,有2列细毛,节略膨大。 叶对生,略带内质,下部叶匙形或倒披针形。先端尖,基部渐狭,上部叶卵状披针形至长卵形,茎端的叶常4枚相集较大,成十字形排列,边缘略呈波状。花腋生,二型:闭锁花生茎下部叶腋,小形,花梗细,被柔毛;萼片4;无花瓣。普通花1~3朵顶生,白色;花梗长1~4)厘米,紫色;萼片5,披针形,背面有毛;花瓣5,倒卵形,顶端2齿裂;雄蕊10,花药紫色;雌蕊1,花柱3,柱头头状。蒴果近球形,熟时5瓣裂。种子扁圆形,有疣状突起。花期4~5月。果期5~6月。生于林下富腐殖质的深厚土壤中。分布华东、华中、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
【参考出处】
《本草从新》,《本草从新》,《纲目拾遗》,《饮片新参》
【功效分类】
补虚药    补气药    
【关 键 词】
补益脾肺    益气生津    肺虚咳嗽    脾虚食少    心悸    怔忡    水肿    消渴    精神疲乏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