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黍米
综合查询:

黍米介绍

药材名:
黍米
拼音名:
Shumi
英文名:
-
拉丁名:
Panicum miliaceum.L
别名:
[字体:
【名称考证】
黍米 (《别录》)
【科目来源】
禾本植物
【药用部位】
黍的种子。本植物的根(黍根)、茎(黍茎),以及稷的种子(稷米),稷的茎(糜穰)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
甘,平。①《吴普本草》: "甘,无毒。②《别录》: "甘,温,无毒。"③《饮膳正要》: "甘,平,无毒。"④《纲目》: "丹黍米: 甘,微寒,无毒。"《本草撮要》: "入手足阳明、太阴经。"
【功效主治】
益气补中。治泻痢,烦渴,吐逆,咳嗽,胃痛,小儿鹅口疮,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煮粥或淘取泔汁。外用:研末调敷。
【资源分布】
华北、西北多有栽培。
【药材鉴定】
分两种类型,以秆上有毛,偏穗,种子粘者为黍,秆上无毛,散穗,种子不粘者为稷的茎(糜穰)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古籍考证】
①陶弘景: “黍、荆、郢州及江北皆种此。其苗如芦,而异于粟,粒亦大。今人又呼称粟为黍,非也。北人作黍饭,方药酿黍米酒,则皆用秫黍也。”“丹黍米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间,江东时有种而非土所宜。”②《本草衍义》: “丹黍米,黍皮赤,其米黄,惟可为糜,不堪为饭。粘着难解,然亦动风。”③《日用本草》: “丹黍米浙人呼为红莲米;江南多白黍,间有红者,呼为赤虾米。”④《纲目》: “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白、黄、黑数种,其苗色亦然。郭义恭《广志》有赤黍、白黍、黄黍、大黑黍、牛黍、燕颔、马革、驴皮、稻尾诸名,俱以三月种者为上时,五月即熟;四月种者为中时,七月即熟;五月种者为下时,八月乃熟。白者亚于糯,赤者最粘,可蒸食,俱可作饧。”
【化学成分】
去壳黍米含灰分2.86%,粗纤维6.25%,粗蛋白15.86%,淀粉59.65%。含油 5.07%其中脂肪酸,主为棕榈酸,以及甘四烷酸(Carnaubicacid)、十七烷酸(Daturicacid)、油酸、亚油酸、异亚油酸等。蛋白质有清蛋白(Albumin)、球蛋白(Globulin)、谷蛋白(Glu- telin)、醇溶蛋白(Prola-mine)等种类。黍米又含黍素(Miliacin)。
【相关选方】
①治小儿鹅口,不能饮乳:黍米汁涂之。(《千金方》) ②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黑如炭,捣末,以鸡子白和涂之。(《肘后方》)
【原生形态】
黍(《诗经》) 一年生草本。秆直立,单生或少数丛生,高60~120厘米,有节,节上密生髭毛。叶鞘松弛,被疣毛;叶舌长约1毫米,具长约2毫米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1.5厘米,具柔毛或无毛,边缘常粗糙。圆锥花序,开展或较紧密,成熟则下垂,长约30厘米,分枝具角棱,边缘具粗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约4~5毫米;颖纸质。无毛,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2~2/3,先端尖或锥尖,具5~7脉,第二颖与小穗等长,大多为11脉;第一外稃形似第二颖;内稃薄膜质,较短小,长1.5~2毫米,先端常微凹。颖果圆形或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长约3毫米,乳白、淡黄或红色。种子白色、黄色或褐色,性粘或不粘。我国华北、西北多有栽培。一般分两种类型,以秆上有毛,偏穗,种子粘者为黍;秆上无毛,散穗,种子不粘者为稷。
【参考出处】
《本草衍义》,《日用本草》,《纲目》,《广志》
【关 键 词】
益气补中    泻痢    烦渴    吐逆    咳嗽    胃痛    小儿鹅口疮    烫伤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