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桑寄生
综合查询:

桑寄生介绍

药材名:
桑寄生
拼音名:
Sangjisheng
英文名:
Chinese Taxillus Twig
拉丁名:
Herba Taxilli
别名:
茑,寓木,宛童,桑上寄生,寄屑,寄生树,寄生草,茑木,冰粉树,蠹心宝,桑寄生,桃木寄生,沙梨寄生,枇杷寄生,没茶寄生,毛叶桑寄生,柿寄生,樟寄生
[字体:
【名称考证】
茑(《诗经》)、寓木、宛童(《尔雅》)、桑上寄生、寄屑(《本经》)、寄生树(《尔雅》郭璞注)、寄生草(《滇南本草》)、茑木(《纲目》)、冰粉树、蠹心宝(《滇南本草》整理本)。桑寄生:又名:桃木寄生、沙梨寄生、枇杷寄生、没茶寄生。毛叶桑寄生:又名:柿寄生、樟寄生。
【科目来源】
桑寄生科植物
【药用部位】
槲寄生、桑寄生或毛叶桑寄生等的枝叶。
【性味归经】
苦甘,平。①《本经》: "苦,平。"②《别录》: "甘,无毒。"③《滇南本草》: " 性微温,昧苦甘。"
        入肝、肾经。①《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②《本草求真》: "入肝、肾。"③《本草再新》: "入心、肾二经。"
【功效主治】
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脚气,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入散剂、浸酒或捣汁服。
【炮制方法】
原药用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生用或酒炒用。
【资源分布】
槲寄生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山西、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药材主产河北、辽宁、吉林、安徽、内蒙古、湖南、浙江、河南等地。此外,黑龙江、山西、四川、江西、陕西、福建、湖北、江苏、青海等地亦产。桑寄生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西等地。药材主产广东、广西等地。此外,云南、贵州、四川、江西等地亦产。毛叶桑寄生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药材产于陕西、四川、云南、湖南、福建等地。
【药材鉴定】
①槲寄生 又名:北寄生、柳寄生。干燥的校茎呈圆柱形,无叶或校捎带叶,长约 30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有明显的纵皱纹,茎有节,节间长约3~ 5厘米,往往由节生出2~3个分枝。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纤维呈放射状,并有粉状物散出。叶对生于校端,极易脱落,叶片长卵形,稍厚而有光泽,似革质而略柔,黄棕色,皱纹明显;叶脉3条。气微,味略苦。以条匀、核嫩、色黄绿、带叶、整齐不碎者为佳。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长方形切向延长的细胞,外被子厚角质层,鲜黄色或绿黄色。皮层10~30列细胞,排列较疏松,有较多的裂隙。中柱鞘部位有大小不等的纤维束,纤维壁厚,胞腔小,韧皮部筛管群在导管外侧较易察见;韧皮射线有裂隙。形成层不甚明显。木质部由导管、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木射线较宽,散有纤维束。髓偏于一侧。本品薄壁细胞含有较多的草酸钙簇晶,直径24~30μm,并有少数方晶及淀粉粒。老茎皮层和韧皮部均有石细胞。
        ②桑寄生 又名:广寄生。茎枝呈圆柱形,长30厘米以上,直径0.5~1厘米,具分枝或枝痕。表面灰褐色或红褐色,有多数细小的浅色皮孔,撇校上或带有棕色细毛及叶。叶长椭圆形,对生或互生,易脱落,似革质。质坚硬,断面不平坦。气无,味淡。以外皮棕褐色、条匀、叶多、附有桑树干皮者为佳。
        ③柿寄生 为毛叶桑寄生的干燥枝叶,茎校圆柱形,下部粗0.5~1厘米,分校尾梢仅2~3毫米;外表棕褐色微带紫红,有多数细小的浅色皮孔,细枝有不规则细纵纹。叶片椭圆形,下面黄褐色,革质而脆,多数脱落而仅留叶痕。偶有干枯的花果。质坚硬,断面黄白色。气无,味涩。以校细、外皮棕褐色者为佳。
【古籍考证】
出自①《神农本草经》:"桑寄生实,明目。"②陶弘景:"桑上者名桑上寄生尔。诗人云,施于松上翅方家亦有用杨上、枫上者,则各随其树名之,形类犹是-般但根津所因处为异。"③《唐本草》:"桑上寄生,寄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黄、大如小枣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叶无阴阳,如细柳叶,厚肌。茎粗短。" ④《蜀本草》:"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叶如桶而厚,软茎如槐而肥脆。今处处有,方家惟须桑上者,然非自采,即难以别,可断茎而视之,以色深黄者为验。《图经》:叶似龙胆而厚阔,茎短似鸡脚,作树形,三月、四月花黄赤色,六月、七月结子,黄绿色,如小豆,以汁稠粘者良也。"⑤《纲目》:"寄生高者二、三尺,其叶圆而微尖,厚而柔,面青而光泽,背淡紫而有茸。人言川蜀桑多,时有生看,他处鲜得,须自采或连桑采者乃可用。世俗多以杂树上者充之,气性不同,恐反有害也。按郑椭名通志》云:寄生有两种,一种大者,叶如石榴叶;一种小看,叶如麻黄叶,其子皆相似。大者曰茑,小者曰女萝。今观《蜀本》韩氏所说,亦是两种,与郑说同。"
【化学成分】
槲寄生茎、叶含齐墩果酸,B-香树脂醇,内消旋肌醇,黄酮类化合物,尚分离出蛇麻脂醇,B谷甾醇及一黄酮甙(甙元为4’5-二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糖为一分子戊糖。)桑寄生带叶茎含槲皮素及扁蓄甙。
【相关选方】
①治腰背痛,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独活三两,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藭、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上十五味细锉,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千金方》独活寄生汤)
        ②治妊娠眙动不安,心腹刺痛:桑寄生一两半,艾叶半两(微炒),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上药,锉,以水一大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前分温三服。(《圣惠方》)
        ③治下血止后,但觉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为末。 海服一钱,非时白汤点服,(《杨氏护命方》)
        ④治毒痢脓血,六脉微小,并无寒热:桑寄生二两,防风、大芎二钱半,炙甘草三钱。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杨氏护命方》)
        ⑤治膈气:生桑寄生捣汁一盏。服之。(《濒湖集简方》)
【原生形态】
①槲寄生常绿小灌木,高30~60厘米。茎枝圆柱状,黄绿色或绿色,略带肉质,2~3叉状分枝,分枝处膨大成节,节间长5~10厘米。叶对生,生于枝端节上,无叶柄,叶片肥厚呈肉质,黄绿色,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3~7厘米,宽7~15毫米,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有光泽;主脉5出,中间3条显著。花单性,雌雄异株,生于枝端2叶的中间,米黄色或近于肉色,无花梗;雄花3~5朵;苞片杯形,长约2毫米;花被钟形,先端4裂,质厚;雄蕊4,花药多室,无花丝;雌花1~3朵,花被钟形,与子房合生,先端4裂,长约1毫米;子房下位,1室,无花柱,柱头头状。浆果团球形,半透明,直径6~7毫米,热时黄色或橙红色,果皮有粘胶质。种子1枚,侧扁状。花期4~5月。果期9~11月。 尚有两种槲寄生的变型植物,亦同等入药:㈠黄果槲寄生,果实橙黄色。㈡红果槲寄生,果实橙红色,此外,还有白果槲寄生,在广西亦称槲寄生。
        ②桑寄生,又名:桃木寄生、沙梨寄生、枇杷寄生、油茶寄生。 常绿小灌木。老枝无毛,具凸起的灰黄色皮孔,小枝稍被暗灰色短毛。叶互生或近对生,革质,卵圆形或长卵形。3~7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叶脉稀疏而不明显;叶柄长1~1.5厘米,光滑,或幼时被极短的星状毛。两性,1~3朵,形成腋生的聚伞花序,总花梗长4~10毫米,被红褐色星状毛;小花梗较短;小苞片1枚,卵形,极小;花萼近球形,与子房合生,外被红褐色的星状毛;花管狭管状,长2~2.5厘米,顶端4裂,裂片紫红色,柔弱,稍弯曲,外被红褐色星状毛;雄蕊4;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扁头状,子房下位,球形。果椭圆形,有小疣状突起。期8~10月。期9~10月。常寄生于桑科、茶科、山毛榉科、芸香科、蔷薇科、豆科等29科50余种植物上。同属植物小叶桑寄生与上种近似,叶常对生,先端钝;花具长1~2毫米的花柄;每花序有花2~5朵生于单一的总花梗上。
        ③毛叶桑寄生,又名:柿寄生、樟寄生。形态与桑寄生相似,但小枝和叶下面密被红棕色星状短柔毛;叶片椭圆形或卵形;花冠裂片向外反折;浆果被毛。 常寄生于桑、樟、油茶、沙梨、酸枣、龙眼等树上。
【参考出处】
《神农本草经》,《唐本草》,《蜀本草》,《图经》,《纲目》,《蜀本》
【功效分类】
【相关药材】
【关 键 词】
补肝肾    强筋骨    除风湿    通经络    益血    安胎    腰膝酸痛    筋骨痿弱    偏枯    脚气    风寒湿痹    胎漏血崩    产后乳汁不下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