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肉豆蔻
综合查询:

肉豆蔻介绍

药材名:
肉豆蔻
拼音名:
Roudoukou
英文名:
Nutmeg
拉丁名:
Semen Myristicae
别名:
迦拘勒,豆蔻,肉果
[字体:
【名称考证】
肉豆蔻 (《药性论》) ,迦拘勒(《本草拾遗》)、豆蔻(《续传信方》)、肉果(《纲目》)
【科目来源】
肉豆蔻科植物
【药用部位】
肉豆蔻的种子。本植物的假种皮(肉豆蔻衣)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
辛,苦,温。①《药性论》:“味苦辛。”②《海药本草》:“味辛,温,无毒。”③《本草正》:“味苦辛而涩,性温。”
        入脾、大肠、肺、胃经。①《汤液本草》:“入手阳明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手阳明大肠。”
【功效主治】
温中,行气,消食,除痰,固肠,醒酒解毒。治寒凝气滞之心腹胀痛,脾虚或肾虚之泻泄,呕吐,食积腹痛,肾虚头痛,脾虚头痛,脾阳受困所致脘腹痞闷,口苦粘腻,呕吐痰涎等诸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勿令犯铜。”②《本草经疏》:“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方盛,滞下初起,皆不宜服。”
【用药配伍】
1、配补骨脂,一脾一肾,一温一涩,脾肾双补,用治脾肾虚寒之五更腹泻。
        2、配花椒,二药同为脾胃经药,相使配对,温涩并用,温中有行,行中寓涩,主治脾胃虚寒,腹痛久泻之症。
        3、配木香,一升一降,直通上下,行气和中,消胀止痛之力增强。
        4、配生姜,温中止呕,行气止痛之力增强。
【炮制方法】
1、煨肉豆蔻(煨肉果):洗净,取白面加水揉和包裹。另取蛤粉或滑石粉置锅内加热,将包好的肉豆蔻倒入,拌炒至外面的面呈焦黄色取出,除去面皮,乘热切片。一法将原药用清水略淘捞起,放在箩内润12小时后,用麸皮置锅内加热炒至老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麸皮,乘热切片。
        2、蒸制:取净肉豆蔻浸泡1小时,捞出置笼内,一层麸皮,一层肉豆蔻,层层相间,蒸约2小时,油即润进麸皮内,去净麸皮及时切厚片,干燥,或捣碎用。
        3、炒制:将小麦面粉倒入锅内,用文火炒热,将肉豆蔻倒入,炒成微黄色时,出锅,筛去面粉,摊开,晾凉,配方时捣碎。每肉豆蔻100公斤,用小麦面粉50公斤。
        4、土制:取细黄土,置锅内加热到发泡,倒入肉豆蔻,不断翻动,煨至肉豆蔻热透,油质渗出(防止炒黑),取出,筛净黄土,用时捣碎。
        5、制霜:取肉豆蔻,研碎如泥。用多层草纸包裹,压榨去油,反复压榨至去尽油为度。
【资源分布】
分布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地。
【药材鉴定】
干燥种仁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5厘米,宽1.5~2.5厘米。外表灰棕色至棕色,粗糙,有网状沟纹,一侧有明显的纵沟(种脊部位),宽端有浅色圆形隆起(种脐部位),狭端有暗色凹陷(合点部位)。质坚硬。纵切面可见表层的暗棕色的外胚乳向内伸入类白色的内胚乳,交错而成大理石样纹理。在宽端有凹孔,其中可见干燥皱缩的胚。气芳香而强烈,味辣而微苦。以个大、体重、坚实、香浓者为佳。 本品以个大、体重、质坚实、破裂后油性足、香气浓、叶辛辣、花纹明显者为佳。
【古籍考证】
出自《药性论》(《中药大辞典》)、《名医别录》(《中华药海》)①《本草图经》:“肉豆蔻今惟岭南人家种之。春生苗,花实似豆蔻而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六月、七月采。” ②《纲目》:“肉豆蔻,花结实,状虽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颗则不同类,外有皱纹,而肉有斑缬,纹如槟榔纹,最易生蛀,惟烘干密封,则稍可留。”
【化学成分】
其脂肪中,肉豆蔻酸含量达70~80%,并含有毒物质肉豆蔻醚(Myristicin)。种仁含挥发油5%~15%,油中主含α-蒎烯、d-莰烯,共约80%,肉豆蔻挥发油经减压蒸馏法进行划温蒸馏,并经气相色谱法和制备薄层,分离到β-蒎烯,γ-松油烯(γ-terpinene),1-松油醇-4(1-terpinen-4-ol)、黄樟醚、甲基丁香酚、肉豆蔻精(myristicin)、榄香脂素 (elemicin)。此外,尚含齐墩果酸及脂肪油25%~35%,油中主要为三肉豆蔻精 (trimyristin),为三豆蔻酸甘油酯,以及少量的油酸甘油酯等。
【化学鉴定】
⑴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8ml,振摇,冷浸2h,取滤液2ml,放蒸发皿中,待乙醚挥散后,加茴香醛-硫酸试剂0.5ml,显粉红色,渐变紫色。(检查挥发油)
        ⑵薄层层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挥发油测定法”(甲法)制备挥发油。取挥发油样品用乙醇稀释后,适量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96:6)展开 15cm,喷以茴香醛-浓硫酸,110℃加热5min,萜类化合物显紫色,黄樟醚绿色,肉豆蔻醚显红色。
【相关选方】
①治水湿胀如鼓,不食者,病可下:肉豆蔻、槟榔、轻粉各一分,黑牵牛一两半(取头末)。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煎连翘汤下,食后,日三服。(《宣明论方》肉豆蔻丸)
        ②治脾虚泄泻、肠鸣不食:肉豆蔻一枚,剜小窍子,入乳香三小块在内,以面裹煨,面熟为度,去面,碾为细末。每服一钱,米饮送下,小儿半钱。(《杨氏家藏方》肉豆蔻散)
        ③治脾肾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各为末。生姜四两,红枣五十枚。用水一碗,煮姜、枣,去姜,水干,取枣肉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服。(《内科摘要》四神丸)
        ④治脾泄气痢:豆蔻二颗,米醋调面裹之,置灰中煨令黄焦,和面碾末,更以炒党子末一两,相和。又焦炒陈廪米为末,每用二钱七,煎饮调前二物三钱匕,旦暮各一。(《续传信方》)
        ⑤治水泻无度、肠鸣腹痛:肉豆蔻(去壳,为末)一两,生姜汁二合,白面二两。上三味,将姜汁和面作饼子,裹肉豆蔻末煨令黄熟,研为细散。每服二钱匕,空心米饮调下,日午再服。(《圣济总录》肉豆蔻散)
        ⑥治霍乱呕吐不止:肉豆蔻一两(去壳),人参一两(去芦头),厚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粟米二撮,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原生形态】
肉豆蔻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5厘米,革质,先端尾状,基部急尖,全缘,上面淡黄棕色,下面色较深,并有红棕色的叶脉;叶柄长6~12毫米。花雌雄异株;雄花的总状花序长2.5~5厘米;小苞片鳞片状;花疏生,黄白色,椭圆形或壶形,长6毫米,下垂;花药9~12个,连合成圆柱状有柄的柱。果实梨形或近于圆球形,下垂,长3.5~6厘米,淡红色或黄色,成熟后纵裂成2瓣,显出绯红色假种皮,种子长球形,种皮红褐色,木质。热带地区广为栽培。
【参考出处】
《药性论》,《本草图经》,《纲目》
【功效分类】
收涩药    
【相关药材】
肉豆蔻衣    
【关 键 词】
温中    行气    消食    除痰    固肠    醒酒解毒    寒凝气滞    心腹胀痛    脾虚    肾虚    泻泄    呕吐    食积腹痛    肾虚头痛    脾虚头痛    脾阳受困    脘腹痞闷    口苦粘腻    呕吐痰涎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