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蛴螬
综合查询:

蛴螬介绍

药材名:
蛴螬
拼音名:
Qicao
英文名:
-
拉丁名:
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
别名:
应条,地蚕,乳齐,土蚕,老母虫,核桃虫
[字体:
【名称考证】
应条(《吴普本草》)、地蚕(郭璞)、乳齐(陶弘景)、土蚕(《安徽药材》)、老母虫(《四川中药志》)、核桃虫(《药材学》)
【科目来源】
金龟子科昆虫
【药用部位】
朝鲜黑金龟子或其他近缘昆虫的干燥幼虫。
【性味归经】
①《本经》: "味咸,微温。"②《别录》: "微寒,有毒。"《本草汇言》, "入足厥阴肝经。"
【功效主治】
破血,行瘀,散结,通乳。治跌损瘀痛,痛风,破伤风,喉痹,目翳,丹毒,痈疽,痔漏。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外用:研未调敷或捣敷。
【用药忌宜】
《本草经集注》:"蜚虻(一作"蜚蠊")为之使。恶附子。"体虚无瘀,孕妇忌用。
【用药配伍】
配乳香:活血破血;
【炮制方法】
筛去泥土,洗净晒干。《雷公炮炙论》:"阴干后与糯米同炒,待米焦黑为度。去口畔并身上肉毛,作三、四截,碾成粉用之。"
【资源分布】
本种分布很广,从黑龙江起至长江以南地区以及内蒙古、陕西等地均有。
【药材鉴定】
干燥的幼虫呈长圆柱形或弯曲成扁肾形,长约3厘米,宽 1~1.2厘米。棕黄色、棕褐色或黄白色。全体有环节,头部小,棕褐色,体壳较硬而脆,体内呈空泡状。气微臭。以干燥、色黄、条大、完整者为佳。
【古籍考证】
①出自《神农本草经》:"蛴螬,生河内平泽及人家积粪草中;取无时;反行者良。"②《本草图经》:"蛴螬,今处处有之。《尔雅》所谓FEI,蛴螬。 郭璞云,在粪土中者是也。而诸朽木中蠹虫,形亦相似,但洁白于粪土中者,即《尔雅》所云:蝤蛴,蝎;又云:蝎;又云:蝎,桑虫。郭云在木中虽通名蝎,所在异者是此也。苏恭以为入药当用木中者,乃与《本经》云生积粪草中相戾矣。有名未用中自有桑虫条,桑虫即也,与此主疗殊别。今医家与蓐妇下乳药用之,乃是掘粪土中者;其效殊速,乃知苏说未可据也。"②《纲目》:"蛴螬,其状如蚕而大,身短节促,足长有毛,生树根及粪土中者,外黄内黑,生旧茅屋上者,外白内黯,皆湿热之气熏蒸而化,久则羽化而去。"
【化学成分】
蛋白质、脂肪和多种微量元素。
【相关选方】
①治白虎风疼痛,昼静夜发:蛴螬七枚(研烂),甘草(炙,末,炒)五钱,没药(研)、乳香(研)各炒一钱。上四味同研烂,分二服,每服煎酒一盏,二、三沸,调下,不计时。(《圣济总录》蛴螬散) ②治破伤风:蛴螬虫一个,将脊背捏住,俟它口中吐水,就擦抹在疮口上,觉麻,身上汗出。(《婴童百问》) ③治喉痹:蛴螬汁,点喉中。 (《续传信方》) ④治痈疽痔漏恶疮及小儿丹:末蛴螬敷上。(《子母秘录》) ⑤治沈唇:干蛴螬烧末,和猪脂,临卧敷之。(《千金方》)
【原生形态】
朝鲜黑金龟子体呈长椭圆形,长16~21毫米,阔8~11毫米。黑褐色,有光泽,被有黄褐色的细毛。触角黄褐色,10节,呈膝状弯曲。前胸背板有刻点;翅鞘上有数条隆起的暗纹。足3对,甚长。幼虫(蛴螬)长约35毫米,乳白色,体常弯曲,密生黄白色细毛,胸部3节,各有发达的胸足1对,足上密生棕褐色细毛。成虫栖于田土中,昼伏夜出,6月中旬至7月下旬成群出现,至10月上旬绝迹。麦收前,多在麦和向日葵上交尾,取食;夏播后转至大豆和粟上交尾,取食。雌虫交尾后产卵于土中,旋即死亡。蛴螬生活于3~6厘米深的土内,咬食作物的根部。本种分布很广,从黑龙江起至长江以南地区以及内蒙古、陕西等地均有。
【参考出处】
《神农本草经》,《本草图经》,《尔雅》,《本经》,《纲目》
【关 键 词】
破血    行瘀    散结    通乳    跌损瘀痛    痛风    破伤风    喉痹    目翳    丹毒    痈疽    痔漏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