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泥鳅
综合查询:

泥鳅介绍

药材名:
泥鳅
拼音名:
Niqiu
英文名:
-
拉丁名:
泥鳅 Misguillicaudatus (Cantor)
别名:
縐,鳅,鳅鱼,和鳅
[字体:
【名称考证】
泥鳅(《滇南本草》),縐、鳅(《尔雅》)、鳅鱼(《本草拾遗》)、和鳅(《泉州本草》)
【科目来源】
鳅科动物
【药用部位】
泥鳅的肉或全体。
【性味归经】
甘,平。①《滇南本草》:“味酸甘。”②《医学入门》:“甘,温,无毒。”③《纲目》: “甘,平,无毒。”①《本草求真》:“入脾。”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经。”
【功效主治】
补中益气、祛湿杀虫、利湿退黄。治消渴,阳萎,传染性肝炎,痔疾,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烧存性入散剂。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资源分布】
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全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古籍考证】
出自《滇南本草》。
【化学成分】
可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3克,蛋白质9.6克,脂肪3.7克,碳水化物2.5克,灰分 1.2克;又含钙28毫克,磷72毫克,铁0.9毫克。肉的脂肪中,含脂肪酸C 22:6(即含 C22个,双键6个)1.3~2.5%,还有显著量的 C18:3 。全体100克中含维生素A70 国际单位,维生素A原90国际单位,维生素B1 30微克, B2 440 微克,尼克酸4.0毫克。
【相关选方】
①治消渴饮水无度:泥鳅鱼十头(阴干,去头尾,烧灰,碾细为末),干荷叶(碾细为末)。上二味等分。每服各二钱匕,新汲水调下,遇渴时服,日三,候不思水即止。(《圣济总录》沃焦散) ②治阳事不起:泥鳅煮食之。(《濒湖集简方》) ③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泥鳅炖豆腐食。④治久疮不愈合:泥鳅醋炙为末,掺患处。 ⑤治上下肢肌肉隆起处肿痛:泥鳅合食盐、冷饭拉捣敷患处。(③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⑥调中收痔:鳅鱼同米粉煮奠食。(吴球) ⑦治湿热皮肤起疹发痒:泥鳅、鱼鳅串、侧耳根、蒲公英。共炖汤服。(《四川中药志》) ⑧治疥癣发痒:泥鳅、侧耳根、鱼鳅串、老君须、一枝箭。共炖汤服。(《四川中药志》)
【原生形态】
泥鳅体细长,长约15厘米,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尖,吻部向前突出。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软,具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须5对;吻须1对,上下颌须各2对,吻须和上颌须之长均与吻长相等,下颌须外侧的1对其长为上颌须长的1/2,而为内侧1对的2倍。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50左右,头部无鳞。背鳍Ⅱ7,无硬刺,起点在腹靖之前或相对。臀鳍Ⅱ5~6,起点在背鳍末端之后。腹鳍短小。尾鳍圆形,尾柄上下边缘向外扩展。体背及两侧灰黑色,体部、头部和各鳍上均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黑点,其它各鳍灰白色。栖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中,喜居于静水底层。
【参考出处】
《滇南本草》
【功效分类】
【相关药材】
大鳞泥鳅    泥鳅滑液    
【关 键 词】
补中益气    祛湿杀虫    利湿退黄    消渴    阳萎    传染性肝炎    痔疾    疥癣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