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牡蛎
综合查询:

牡蛎介绍

药材名:
牡蛎
拼音名:
Muli
英文名:
Oyster Shell
拉丁名:
Concha Ostreae
别名:
蛎蛤,古贲,左顾牡蛎,牡蛤,蛎房,蠔莆,蠔壳,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左壳
[字体:
【名称考证】
牡蛎、蛎蛤(《本经》)、古贲(杨孚《异物志》)、左顾牡蛎(《补缺肘后方》)、牡蛤(《别录》)、蛎房、蠔莆(《本草图经》)、蠔壳(《浙江中药手册》)、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山东中药》)、左壳(《中药志》)
【科目来源】
牡蛎科动物
【药用部位】
近江牡蛎、长牡蛎或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各种牡蛎的肉(牡蛎肉)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
咸涩,凉。①《本经》:“味咸,平。”②《别录》:“微寒,无毒。”③《本草正》:“味微咸微涩,气平。”
        入肝、肾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少阴经。”②《本草经疏》:“入足少阴、厥阴、少阳经。”
【功效主治】
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干撒、调敷或作扑粉。
【用药忌宜】
《本草经疏》:“凡病虚而多热者宜用,虚而有寒者忌之,肾虚无火,精寒自出者非宜。”
【用药配伍】
《本草经集注》:“贝母为之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良。恶麻黄、茱萸、辛夷。” 配山茱萸,敛阴止汗,涩精固脱;配黄芪,益气养阴,固汗解表;配葛根,活血散瘀、镇静降压;配龙骨,益阴潜阳、镇静安神。
【炮制方法】
生牡蛎:洗净、晒干,碾碎用。煅牡蛎:将洗净的牡蛎,置无烟炉火上煅至灰白色,取出放凉,碾碎。
【资源分布】
①近江牡蛎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广东、福建、山东沿海,并有养殖。②长牡蛎 我国沿海都分布。③大连湾牡蛎 分布北方沿海。
【药材鉴定】
为不规则的卵圆形、三角形或长圆形贝壳,大小不等,通常长10~30厘米,宽5~10 厘米,厚1~3厘米;外表灰色、浅灰棕色或灰蓝色,呈层状,并有弯曲的粗糙层纹。壳内面多为乳白色,平滑而有光泽,基部有横纹,无光泽,边缘有波状层纹。左壳较右壳厚而大,不平坦,壳外面常有海螺、苔藓等附着,表面并常有洞,洞内有小贝壳;右壳薄而小,较平坦。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白色,层状。气无,味微咸。以个大、整齐、里面光洁者为佳。 (1)大连湾牡蛎 磨片可见叶片状结构,叶片不规则弯曲,宽3-11μm,平行排列,偶有细小的交错。粉末:米色,具浅灰色荧光。粉末微粒多聚集,分散的微粒多呈不规则条状,边缘不整齐,从微透明的片状微粒中可见细微的叶片状结构。(2)近江牡蛎 叶片不规则并弯曲,宽5-10μm,紧密排列。粉末:雪白色,具紫色灰色荧光。粉末为白色不透明小粒,边缘钝圆,偶见连成小珊瑚状的棕红、紫黑色微粒。
【古籍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①《蜀本草》:“又有蕚蛎,形短不入药用。《图经》云,(牡蛎)海中蚌属,今莱州昌阳县海中多有。二月、三月采之。”
        ②《本草图经》:“(牡蛎)今海旁皆有之,而南海闽中及通泰间尤多。此物附石而生,]相连如房,故名蛎房,一名蚝山,晋安人呼为蚝莆。初生海边才如拳石,四面渐长有一、二丈者,崭岩如山,每一房内有蚝肉一块,肉之大小随房所生,大房如马蹄,小者如人指面,每潮来则诸房皆开,有小虫入,则合之以充腹。海人取之皆凿房以烈火逼开之,挑取其肉。”
【化学成分】
含80~95%的碳酸钙、磷酸钙及硫酸钙,并含镁、铝、硅及氧化铁等。另谓大连湾牡蛎的贝壳,含碳酸钙90%以,有机质约1.72%;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等,有机质则被破坏。长牡蛎、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贝壳主含碳酸钙,生品含量为92%-96.1%,煅制品96.4%-97.9%;尚含少量镁、钠、锶、铁、铝、硅、钾,微量钛、锰、钡、铜、铬、磷、锌。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不含硅。另含天冬苏氨酸、甘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缬氨酸、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氨酸、苯丙氨酸、胱氨酸、脯氨酸、蛋氨酸、酪氨酸、组氨酸等。
【相关选方】
①治眩晕:牡蛎六钱,龙骨六钱,菊花三钱,枸杞子四钱,何首乌四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蒌根、牡蛎(熬),等分。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匮要略》栝蒌牡蛎散)
        ③治一切渴:大牡蛎不计多少,黄泥裹煅通赤,放冷为末,用活鲫鱼煎汤调下一钱匕,小儿服半钱匕。(《经验方》)
        ④治小便数多:牡蛎五两(烧灰),童便三升。煎至二升,分三服。(《乾坤生意》)
        ⑤治小便淋閟,服血药不效者:牡蛎、黄柏(炒),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小茴香汤下取效。(傅滋《医学集成》)
        ⑥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气虚竭:牡蛎、鳖甲各三两。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⑦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麻黄根(洗)、黄芪、牡蛎(米泔浸,烧赤)各一两。共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日二,不拘时候。(《局方》)
        ⑧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牡蛎、白术、防风各三两。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千金方》牡蛎散)
        ⑨治盗汗及阴汗:牡蛎研细粉,有汗处扑之。(《经验方》)
        ⑩治温病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生牡蛎二两。研细,水八杯,煎服三杯,分温三服。(《温病条辨》一甲煎)
【原生形态】
①近江牡蛎贝壳2片,坚厚,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左壳附着,较大而厚。右壳(即上壳)略扁平,较左壳(即下壳)小,表面环生极薄而平直的黄褐色或紫褐色鳞片;1~2年的个体,鳞片平、薄、脆,有时呈游离状;2至数年的个体,鳞片平坦,有时在后缘起伏成弱小的水波状;生长多年的个体,鳞片层层相迭,坚厚如石。壳面有灰、青、紫、棕等色彩,内面白色,边缘为灰紫色。韧带紫黑色,闭壳肌痕甚大,淡黄色,大多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足退化,无足丝。生活于江河流人海处。杂食性,以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
        ②长牡蛎贝壳大型,坚厚,呈长条形,背腹几乎平行,一般壳长比壳高大3倍。左壳附着。右壳较平如盖,鳞片环生,呈波纹状,排列稀疏,层次甚少.壳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壳内面瓷白色。闭壳肌痕马蹄形,棕黄色,位于壳的后部背侧。左壳凹下,鳞片较右壳粗大。肉质部软,鳃成直条状,不弯至背后角。我国沿海都分布。为河口及内湾养殖的良种。
        ③大连湾牡蛎贝壳大型,中等厚,前后延长,壳顶至后部渐扩张近似三角形。左壳附着。右壳壳表鳞片起伏成水波状,不如近江牡蛎平伏,放射肋不明显。壳面淡黄色;壳内面白色。闭壳肌痕白色或紫色,位于背后方。肉质部延长形,鳃自前方延伸至后方中央,弯曲度小。分布北方沿海。
【参考出处】
《神农本草经》,《蜀本草》,《本草图经》
【功效分类】
【相关药材】
牡蛎肉    土牡蛎    
【关 键 词】
敛阴    潜阳    止汗    涩精    化痰    软坚    惊痫    眩晕    自汗    盗汗    遗精    淋浊    崩漏    带下    瘰疬    瘿瘤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