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木耳
综合查询:

木耳介绍

药材名:
木耳
拼音名:
MuEr
英文名:
-
拉丁名:
原植物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 . Ex Hook.)Underw.
别名:
檽,树鸡,黑木耳,木薷,木蛾,云耳,耳子
[字体:
【名称考证】
檽(《本经》)、树鸡(《韩昌黎集》)、黑木耳(《圣惠方》)、木薷(《证类本草》)、木蛾(《纲目》)、云耳(《药性切用》)、耳子(《四川中药志》)
【科目来源】
木耳科植物
【药用部位】
木耳的子实体。
【性味归经】
甘,平。①《药性论》:“平。”②孟诜:“寒,无毒。”③《饮膳正要》:“苦,寒,有毒。”④《纲目》:“甘,平,有小毒。”⑤《本草求原》:“甘,温,小毒。”
        入胃、大肠经。①《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②《本草求真》:“入大肠、胃。”③ 《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效主治】
凉血,止血,润肠通便。治肠风下血,血痢,血淋,崩漏,痔疮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或研末服。
【用药忌宜】
《药性切用》:“大便不实者忌。”
【资源分布】
分布四川、福建、江苏等地。
【药材鉴定】
干燥的木耳呈不规则的块片,多卷缩,表面平滑,黑褐色或紫褐色;底面色较淡。质脆易折断,以水浸泡则膨胀,色泽转淡,呈棕褐色,柔润而微透明,表面有滑润的粘液。气微香。以干燥、朵大、肉厚、无树皮泥沙等杂质者为佳。
【古籍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①《药性论》:“蕈耳,古槐、桑树上者良。能治风,破血,益力,其余树上多动风气,发痼疾,令人肋下急,损经络背膊,闷。次柘木者良。”②《唐本草》: “楮耳人常食,槐耳用疗痔,榆、柳、桑耳此为五耳。软者并堪啖。”③《纲目》:“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随木性,不可不审,然今货者,亦多杂木,惟桑、柳、楮、榆之耳为多。” “按《生生编》云,柳蛾补胃,木耳衰精。言老柳之蛾,能补胃理气,木耳乃朽木所生,有衰精冷肾之害也。”
【化学成分】
木耳每市斤含蛋白质53克,脂肪1克,糖325克,粗纤维35克,灰分29克,钙1785 毫克,磷1005毫克,铁925毫克,胡萝卜素0.15毫克,硫胺素0.75毫克,核黄素2.75 毫克,尼克酸13.5毫克。糖中有甘露聚糖(Man-nan)、甘露糖、葡萄糖、木糖、葡糖醛酸(Glucuronic acid)及少量戊糖和甲基戊糖(Methyl pentose)。干木耳所含磷脂为卵磷脂(Lecithin)、脑磷脂(Cephalin)及鞘磷脂(Sphingomyelin),甾醇主要是麦角甾醇(Ergosterol)和22,23-二氢麦角甾醇(22,23一Dihydroergosterol)。
【相关选方】
①治新久泄利:干木耳一两(炒),鹿角胶二钱半(炒)。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日二。(《御药院方》)
        ②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疴痛,心神麻闷:黑木耳一两,水二大盏,煮木耳令熟,先以盐、醋食木耳尽,后服其汁,日二服。(《圣惠方》) 
        ③治崩中漏下:木耳半斤,炒见烟,为末。每服二钱一分,头发灰三分,共二钱四分,好酒调服出汗。(《孙天仁集效方》) 
        ④治眼流冷泪:木耳一两(烧存性),木贼一两。为末。每服二钱。 以清米泔煎服。(《惠济方》) 
        ⑤治一切牙痛:木耳、荆芥等分。煎汤漱之,痛止为度。(《海上方》)
【原生形态】
木耳子实体形如人耳,径约10厘米.内面呈暗褐色,平滑;外面淡褐色,密生柔软的短毛。湿润时呈胶质,干燥时带革质。不同大小的子实体簇生一丛,上表面子实层中的担子埋于胶质中,担子分隔,通常由4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有1孢子梗伸出,孢子梗顶端各生1担孢子。寄生于阴湿、腐朽的树干上。可人工栽培。分布四川、福建、江苏等地。
【参考出处】
《神农本草经》,《药性论》,《唐本草》,《纲目》,《生生编》
【功效分类】
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相关药材】
毛木耳    黄木耳    桑耳    红木耳    白木耳    银耳     
【关 键 词】
凉血    止血    润肠通便    肠风下血    血痢    血淋    崩漏    痔疮出血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