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螺厣草
综合查询:

螺厣草介绍

药材名:
螺厣草
拼音名:
Luoyancao
英文名:
-
拉丁名:
Lemmaphyllum microphullum Presl
别名:
镜面草,幅儿草,地连钱,泡树莲,抱石莲,山豆爿草,血草,石耳坠,痞子药,石瓜子,瓜子草,瓜子莲,金指甲,风不动,金茶匙
[字体:
【名称考证】
镜面草(《杨氏家藏方》)、幅儿草、地连钱(《纲目拾遗》)、泡树莲(《中国蕨类植物图谱》)、抱石莲(《中国主要植物图说·原类》)、山豆爿草、血草(《福建民间草药》)、石耳坠、痞子药(《贵州民间药物》)、石瓜子、瓜子草、瓜子莲(《湖南药物志》)、金指甲、风不动、金茶匙(《闽东本草》)。
【科目来源】
蕨类植物药水龙骨科植物
【药用部位】
伏石蕨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性味归经】
辛,凉。①《纲目》: “味辛。”②《王安卿采药志》: “性凉。”③《福建民间草药》: “甘微苦,寒。”入脾、胃、肺、肾四经
【功效主治】
清肺止咳,凉血解毒。治肺痈,咳血,吐血,衄血,尿血,痈肿,疥癞,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鲜者2~4两);或捣汁。外用:搞敷或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
寒凝者慎用。
【炮制方法】
去除泥土及杂质。
【资源分布】
分布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湖北、湖南等地。
【药材鉴定】
药物以干净、味辛苦、凉者为佳。
【古籍考证】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本草拾遗》:“螺厣草,藤生石上。似螺厣,微带赤色,背有少毛。”
【化学成分】
全草含蕨甾醇(Pterosterone)、蜕皮松(Ecdy-sone)、蜕皮甾酮(Eedysterone)、伏石蕨甾酮(Lemma-sterone)。
【相关选方】
①治吐血,衄血:镜面草水洗,擂酒服。(《朱氏集验医方》) ②治肺痈吐脓:螺厣草二两,冰糖半两。加水煎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肺热咳血:螺厣草四两,猪肺四两。加水适量,煎成一碗,分两次服。(《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小便后出鲜血数点而不疼,如是一月,饮酒则甚:镜面草汁一器,入少蜜,水进二服。(《陈日华经验方》) ⑤治痞块:石耳坠一两,炖猪大肠服食。(《贵州民间药物》) ⑥治小儿头疮:镜面草日干为末,和轻粉、麻曲敷之。(《杨氏家藏方》) ⑦治手指肿毒及指恶疮,消毒止痛:镜面草捣烂敷之。 (《寿域神方》) ⑧治蛇缠恶疮:镜面草,入盐杵烂敷之。(《纲目》) ⑨治创伤出血:螺厣草茎心,捣匀后外敷。(《福建民间草药》) ⑩治风湿疼痛:石耳坠一两,煎酒服。(《贵州民间药物》) ⑾治牙齿虫痛:镜面草,不拘多少,以水缸下泥捣成膏,入香油二、三点,研匀,贴于痛处腮上。(《乾坤生意》) ⑿治风火牙痛:螺厣草茎心五钱。酌冲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⒀解鼠莽毒:镜面草自然汁、清油各一杯。和服,即下毒三、五次,以内粥补之,不可迟。(《医说》) 蟋蟀 (《纲目》)
【原生形态】
伏石蕨多年生附生草本。根状茎细长,绿色,匍匐;鳞片疏生,黄褐色,透明,卵状披针形,基部圆形,不规则分叉,上部细长,全缘。 叶柄基部有节,密被鳞片;叶疏生,异形;营养叶近无柄或有短柄,圆形或椭圆形,全缘,长1.5~2.5厘米,宽1~1.5厘米;孢子叶细长,舌形或线形,长3~4厘米,宽2~3毫米;叶脉不明显,网状,网脉不到叶边。孢子囊群多连合呈线形,位于中脉与叶缘之间,略近中脉,被多数盾状、有柄的鳞片,不具子囊群盖。孢子近肾形,透明平滑。生于树上或潮湿的岩石上。分布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湖北、湖南等地。
【参考出处】
《本草纲目拾遗》,《本草拾遗》
【关 键 词】
清肺止咳    凉血解毒    肺痈    咳血    吐血    衄血    尿血    痈肿    疥癞    跌打损伤    风火牙痛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