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菊花
综合查询:

菊花介绍

药材名:
菊花
拼音名:
Juhua
英文名:
Chrysanthemum
拉丁名:
Flos Chrysanthemi
别名:
节华,金精,甘菊,真菊,金蕊,家菊,馒头菊,簮头菊,甜菊花,药菊,女节,女华,女茎,日精,更生,傅延年,阴成,周盈,治欓
[字体:
【名称考证】
节华(《本经》)、金精(《金匮王函方》)、甘菊、真菊(《抱朴子》)、金蕊(《纲目》)、家菊(《群芳谱》)、馒头菊、簮头菊(《医林纂要》)、甜菊花(《随息居饮食谱》)、药菊(《河北药材》)、女节、女华、女茎、日精、更生、傅延年、阴成、周盈(《名医别录》)、治欓(《尔雅》)
【科目来源】
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
【药用部位】
菊的头状花序。植物的根(白菊花根)、嫩茎叶(菊花苗)、叶(菊花叶)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
甘苦,凉。①《本经》:“味苦,平。”②《别录”“甘,无毒。③《天宝单方图》:“白菊:味辛,平,无毒。”④《随息居饮食谱》:“甘,凉。”入肺、肝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肾四经。”
【功效主治】
疏风、清热、解表、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泡茶或人丸、散。
【用药忌宜】
《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凡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均忌用。
【用药配伍】
《本草经集注》:“丸、枸记根、桑根白皮为之使。”配桑叶,疏散风热,清肝平肝;配细辛,祛风止痛、温肺化痰;配防风,疏散风热;配薄荷,清肝、疏风。
【炮制方法】
菊花:拣净叶梗、花柄及泥屑杂质。菊花炭:取拣净的菊花,置锅沟炒至焦褐黄色,但须存快,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资源分布】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①白菊主产安徽毫县另有怀菊(河南)、祁菊(河北)、川菊(四川)也属白菊一类。②滁菊星球状,主产安徽滁县 ③贡菊形似滁菊,过去浙江德清亦产,称德菊。④杭菊 均产浙江。
【药材鉴定】
干燥头状花序,外层为数层舌状花、呈扁平花瓣状,中心由多数管状花聚合而成,基部有总苞,系由3~4层苞片组成。气清香,味淡微若、以花朵完整,颜色鲜艳,气清香、无杂质者为佳。各种菊花商品,其性状互有差异:①白菊呈不规则的球状或压扁状,直径约 2厘米,瓣多紧密。花序的绝大部分为白色舌状花,长约18毫米,宽约8毫米、中央为极少数短小的淡黄色管状花。主产安徽毫县,称毫菊,品质最佳。另有怀菊(河南)、祁菊(河北)、川菊(四川)也属白菊一类。但质量较次。②滁菊星球状,形较小,瓣紧密。舌状花白色,长约15毫米,宽约3毫米,中央管状花黄色。主产安徽滁县,品质亦佳。 ③贡菊形似滁菊,瓣细而厚。舌状花白色,长10~12毫米,宽约2毫米,中央有少数黄色管状花。主产安徽歙县。亦称徽菊。过去浙江德清亦产,称德菊。④杭菊 一、杭白菊,又名白茶菊(《纲目拾遗》)呈不规则压扁状,朵大,瓣宽而疏。舌状花较少,类白色,长约22毫米,宽约6毫米,中央有少数深黄色管状花。二、杭黄菊,又名黄甘菊(《圣惠方》)。形与杭白菊相似,但舌状花黄色至淡棕色。均产浙江。
        显微鉴定:粉末:黄棕色。①花粉粒黄色,类圆形,直径22~38μm,有3孔沟,表面有刺,刺长3.4~7μm4,每裂片~5刺。②花冠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有微细致密的辐射状纹理。③花粉囊内壁细胞壁条状或网状增厚。④苞片表皮细胞垂同壁波状弯曲,表面角质纹理较粗;气孔为不定式,副卫细胞3~6个。⑤腺毛少,头部表面观鞋底形,4、6或8个细胞,两两相对,长径32~127μm,短22~74μm;无柄 。⑥T形非腺毛较少见,顶端细胞长大,基部2~5细胞。此外,有药隔顶端附属物及基部细胞、花柱碎片、分泌道、子房表皮细胞等。 本品以身干、色白(黄)、花朵完整不散瓣、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以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
【古籍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①《别录》:“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②陶弘景: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花正相似,难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凤眩,能令头不白。”
        ③《本草图经》:“南阳菊亦有两种:白菊,叶大似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花蕊都黄。然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南京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人药亦佳。唐《天宝单方图》载白菊云。元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颖川人呼为回蜂菊,汝南名茶苦蒿,上党及建安郡、顺政郡并名羊欢草,河内名地薇蒿,诸郡皆有。”
        ④《本草衍义》:“菊花,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月令》所谓菊有黄花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皆《医经》不用。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⑤《日用本草》:“花大而香者为甘菊,花小而黄者为黄菊,花小而气恶者为野菊。”
        ⑥《纲目》:“菊之品九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宋人刘蒙泉、范至能、史正志皆有《菊谱》亦不能尽收也。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其叶有大小、厚薄、尖秃之异;其花有于叶、单叶、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间色、深浅、大小之别;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菊谱》所载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甘菊始生于山野,今则人皆栽植之,其花细碎,品不甚高,蕊如蜂窠,中有细子,亦可捺种,嫩叶及花旨可食。白菊花稍大,味不甚甘,亦秋月采之。”“《神农本草经》言菊花味苦,《别录》言菊花味甘,诸家以甘者为菊,苦有为苦薏,惟取甘者人药。谨按张华《博物志》言,菊有两种,苗花如一,惟味小异,苦者不中食。范至能《谱序》言,惟甘菊一种可食,仍人药饵,其余黄、白二花,皆味苦,虽不可饵,皆可入药,其治头风,则白者尤良。据此二说,则是菊类自有甘、苦二种,食品须用甘菊,人药则诸菊皆可,但不得用野菊名苦薏者尔。故景焕《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泄人,正如黄精益寿,钩吻杀人之意。”
【化学成分】
花和茎含挥发油,并有腺嘌吟(Adenilne)。胆碱(Choline)、水苏碱(Stachydrine)等。乙花又含菊甙(矢车菊甙, Chrysltnthemin)、氨基酸、黄酮类及微量维生素B1。挥发油主要含龙脑(Borneol)、樟脑、菊油环酮(Chrysanthenone,C10H14O)等。黄酮类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大波斯菊甙(Cosmosiin)、刺槐甙(Acacetin-7-rhamnoglucoside dihydrate)。尚含丁二酸二甲基酰肼(Aminozide)。花含腺嘌呤、胆碱、水苏碱(stachydrine)、密蒙花甙(acacetin-7-rhamnoglucoside)、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大波斯菊甙(cosmosiin)、刺槐素-7-葡萄糖甙(acacetin-7-glrcoside)、布枯叶素-7-葡萄糖甙(diosmetin-7-glucoside)以及花色素;尚含挥发油,油中主含菊花酮 (chrysanthenone)、龙脑、龙脑乙酸酯等。尚含花色素-3-丙二酰葡萄糖甙[cyanidin-3-O- (6-C-malonyl-β-D-glucoqyranoside]。
【相关选方】
①治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单方》) 
        ②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 (《温病条辨》桑菊饮) 
        ③治风眩:甘菊花暴干。作末,以米馈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夜卧时温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录》菊花散) 
        ⑤治眼目昏暗诸疾: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斤半捣罗取末)一斤,甘菊花(末)一斤。上二味和匀,取肥地黄十五斤,切,捣研,绞取汁八、九斗许,将前药末拌浸,令匀,暴稍干,入盘中,摊暴三、四日内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炼蜜二斤,同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热水下。(《圣济总录》夜光丸) 
        ⑥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炼蜜为丸。(《医级》杞菊地黄丸) 
        ⑦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两,巴戟(去心)一两,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救急方》) 
        ⑨治疔: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顿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汤) ⑩治膝风:陈艾、菊花。作护膝,久用。(《扶寿精方》)
【原生形态】
菊多年生草本,高50~140厘米,全体密被白色绒毛。茎基部稍木质化,略带紫红色,幼枝略具棱。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5厘米,宽3~4厘米,先端钝,基部近心形或阔楔形,边缘通常羽状深裂,裂片具粗锯齿或重锯齿,两面密被白绒毛;叶柄有浅槽。头状花序顶生成腋生,直径2.5~5厘米;总苞半球形,苞片3~4层,绿色,被毛,边缘膜质透明,淡棕色,外层苞片较小,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第二层苞片阔卵形,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花托小,凸出,半球形;舌状花雌性,位于边缘,舌片线状长圆形,长可至3厘米,先端钝圆,白色、黄色、淡红色或淡紫色,无雄蕊,雌蕊1,花柱短,柱头2裂;管状花两性,位于中央,黄色,每花外具1卵状膜质鳞片,花冠管长约4毫米,先端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雄蕊5,聚药,花丝极短,分离,雌蕊1,子房下位,矩圆形,花柱线形,柱头2裂。瘦果矩圆形,具4棱,顶端平截,光滑无毛。期9~11月。果期10~11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参考出处】
《神农本草经》,《别录》,《本草图经》,《天宝单方图》,《本草衍义》,《日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别录》言,《博物志》,《谱序》,《牧竖闲谈》
【功效分类】
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    
【相关药材】
菊花脑    野菊花    菊花黄连    菊花参    菊花苗    菊花叶    白菊花根    甘菊花露    
【关 键 词】
疏风    清热    解表    明目    解毒    头痛    眩晕    疔疮    肿毒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