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
Luckynut Thevetia Seed
别名:
夹竹桃,番仔桃,台湾柳,柳木子,相等子,吊钟花,酒杯花,竹桃,树都拉
【名称考证】
夹竹桃、番仔桃(《福建中草药》)、台湾柳、柳木子、相等子、吊钟花、酒杯花、竹桃、树都拉(《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药用部位】
黄花夹竹桃的果仁。本植物的叶(黄花夹竹桃叶)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
《中国药植图鉴》: “味辛,有毒。”归心经
【功效主治】
强心。适用于多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阵发性心房纤颤。
【资源分布】
分布广西、广东、福建、台湾、云南等地。
【古籍考证】
出自《广西药植图志》。《南方主要有毒植物》:“黄花夹竹桃,有毒部分:树液、种子、花、根和茎皮。中毒症状,先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说胡话。其后四肢冰冷而有汗,脸色苍白,脉搏不规则,瞳孔散大,对光不敏感,继而痉挛,昏迷,心跳停止而死亡。解救方法,毒物未吐出时催吐,洗胃,中晚期则可导泻;服蛋清,维生素丙;大量饮浓茶;肌肉注射阿托品;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保温。对症治疗:烦躁不安或痉挛者给予镇静剂(口服水合氯醛1.2克,或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如循环衰竭则给予兴奋剂。”
【化学成分】
黄花夹竹桃含有多种强心甙。果仁中所含的主要强心甙有:黄花夹竹桃甙甲 (Theve-tin A),黄花夹竹桃甙乙(Thevetin B),黄花夹竹桃次甙甲(Peruvoside),黄花夹竹桃次甙乙(Neriifolin),黄花夹竹桃次甙丙(Ruvoside, Theveneriine),黄花夹竹桃次甙丁(Perusitin),单乙酰黄花夹竹挑次甙乙(Cerberin)。种子中所含的主要强心甙有:黄花夹竹桃甙甲,异黄花夹竹桃甙乙(Cerberoside),黄花夹竹桃二糖甙(Thevebio-side),黄花夹竹桃次甙乙,单乙酷黄花夹竹桃次甙乙,黄花夹竹桃次甙戌(Thevefolin),黄花夹竹桃次甙内,黄花夹竹挑次甙甲等。还含黄花夹竹桃臭蚁甙甲(Theve-side),黄花夹竹桃臭蚁甙乙 (Theviridoside),黄花夹竹挑黄酮素(Vertiaflavone)。发酵的种子中有:黄花夹竹桃次甙乙,单乙酰黄花夹竹桃次甙乙,黄花夹竹桃二糖甙,黄花夹竹桃次甙甲2’-乙酸酯 (Peruvoside2-monoacetate)等。树皮含强心甙:黄花夹竹桃次甙甲、乙以及三萜化合物乙酸蛇麻脂醇酯(Lupeolacetate)。嫩枝皮含黄花夹竹桃臭蚁甙乙,嫩枝及叶含白坚皮醇(L -(+)-Bornesi-tol),嫩枝含0.03%,叶含0.4%。根含黄花夹竹桃甙,黄花夹竹桃次甙乙以及黄花夹竹桃烯(Thevelene)。种子含多种强心甙,其中黄夹甙A(thevetin A)约1.26%,黄夹甙B(thevetin B)约2.04%,另含黄夹次甙A(peruvlside)、异黄夹次甙 A(isoperuvoside)、黄夹次甙B(neriiflin)、异黄夹次甙B(isoneriifolin)、黄夹次甙 C(ruvoside,thevenriin)、异黄夹次甙C(isoruvoside)、黄夹次甙D(perusitin)、黄夹次甙E(thevefolin)、异黄夹次甙E(isothevefolin)、异黄夹次甙F(isothevenerlin)和单乙酰黄夹次甙B(cernerin)。
【原生形态】
黄花夹竹桃常绿灌木,高2~5米,直立;全体光滑无毛,有乳液。 树皮棕褐色,皮孔明显;小枝下垂,灰绿色。叶互生,无柄,革质,线形,长10~15厘米,宽7~10毫米,鲜绿色,光亮,背面较淡,边稍背卷,中肋明显。聚伞花序顶生,有总柄,通常六花成簇,黄色,芳香;花梗长约2厘米;萼片5,绿色,三角形,长7~9毫米;花冠大形,裂片长于冠筒,各裂片叠合为钟状,长约5~7厘米,宽约1.5厘米;雄蕊着生于喉部,花丝被银白色毛;柱头圆形,2裂,花柱丝状细长,花盘缺,子房无柄,秃净,2裂。核果扁三角球形,径约3~4厘米,黑色。种子1颗,矩圆形,淡灰色。花期6~12月。多培植于路边或庭园。分布广西、广东、福建、台湾、云南等地。
【参考出处】
《广西药植图志》,《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