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海螵蛸
综合查询:

海螵蛸介绍

药材名:
海螵蛸
拼音名:
Haipiaoxiao
英文名:
Cuttlebone
拉丁名:
Os Sepiae
别名:
乌铡骨,乌贼骨,墨鱼盖
[字体:
【名称考证】
乌铡骨(《索问》)、乌贼骨(《本经》)、墨鱼盖(《中药志》)
【科目来源】
乌铡科动物
【药用部位】
无针乌铡或金乌铡的内壳。以上动物的缠卵腺(乌鱼蛋)、内(乌贼鱼肉)、墨囊中墨液(乌贼鱼腹中墨)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
咸,微温。①《本经》: "味咸,微温。"②《吴普本草》: "冷。"③《别录》: " 无毒。"④《药性论》: "有小毒。"入肝、肾经。①《纲目》: "厥阴血分。"②《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肾经。"③《本草再新》: "入肝、脾、肾三经。"
【功效主治】
除湿,制酸,止血,敛疮。治胃病吞酸,吐、衄、呕血,便血,崩漏带下,血枯经闭,腹痛症瘕,虚疟泻痢,阴蚀烂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用药忌宜】
①《本草经集注》:"恶白敛、白及。"②《蜀本草》:"恶附子。"③《本草经疏》:"血病多热者勿用。"
【炮制方法】
海螵蛸:刷洗干净,晒干,砸成小块。炒海螵蛸:将海螵蛸块,用文火炒至黄色为度。煅海螵蛸:海螵蛸放煅罐内,煅至焦黑色,取出放凉。
【资源分布】
无针乌ZEI我国沿海均有分布。金乌ZEI分布黄海、渤海及东海一带。药材主产浙江、福建、广东、山东、江苏、辽宁沿海地区。
【药材鉴定】
①无针乌ZEI的内壳呈长椭圆形而扁平,边缘薄,中间厚,长9~14厘米,宽约2.5~ 3.5厘米,中部厚约1.2~1.5厘米,腹面白色,有水波状纹,自尾端至中央最厚处,占全长的1/2或 1/2强。背面磁白色而略带暗红色,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中央有 1 条明显的隆起,表面有一层硬脆皮膜,角质缘呈半透明状。末端无骨针。体轻,质松脆,易折断,断面有明显的微向背面弯曲的平行层纹。除背部硬膜外,其它部分可擦下细粉。气微腥,味微咸。②金乌ZEI的内壳呈长椭圆形而扁平,中间厚,边缘薄,长13~20厘米,宽 5~7厘米,中部厚0.7~1.5厘米。腹面洁白,有水波状纹,自尾端至最厚处约占全长的 5/6~4/5。背面磁白色,微带淡红色,密布小疙瘩状的突起,中央有 1条较明显的隆起。末端有 1骨针。以上药树均以身干、体大、色白、完整者为佳。
【古籍考证】
出自《本草纲目》,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乌贼鱼骨),勿用沙鱼骨,缘真相似,只是上文横,不入药中用。"②《本草图经》:“乌贼鱼,今近海州郡皆有之。能汲波墨以混水,所以自卫,使水匿不能为人所害。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傍,只一骨,厚三、四分,似小舟,轻虚而白;又有两须如劳,可以自缆,故别名缆鱼。其肉食之益人。”③《纲目》:“歼乌测,无鳞有须,黑皮白肉,大者如蒲扇,背骨名海螵蛸,形似樗子而长,两头尖,色白,脆如通草,重重有纹,以指甲可刮为末。”
【化学成分】
含碳酸钙80~85%,壳角质6~7%,粘液质10~15%,并含少量氯化钠、磷酸钙、镁盐等。 含碳酸钙80%-85%,少量氯化钠及磷酸钙,并含甲壳质6%-7%、磷酸镁、胶质。
【化学鉴定】
本品粉末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
【相关选方】
①治胃痛,吐酸:㈠海螵蛸五钱,贝母、甘草各二钱,瓦楞子三钱。共研细末。 每次服二钱。 ㈡海螵蛸一两(研末),阿胶三钱。共炒,再研末。 每次服一钱,每日三次。 (《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胃出血:海螵蛸五钱,白芨六钱。共研细末。 每次服一钱五分,日服三次。 (《山东中草药手册》) ③治吐血及鼻衄不止:乌贼骨,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二钱。 (《圣惠方》) ④治鼻血不止:乌贼鱼骨、槐花等分。举生半炒,为末吹鼻。 (《世医得效方》) ⑤治积年肠风下血,面色萎黄,下部肿疼,或如鼠妳,或如鸡冠,常似虫咬,痛痒不息:绿矾二两(烧令赤),乌贼鱼骨一两(炙令微黄),釜底墨一两。捣罗为末,用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前,煎赤糙米汤下三十丸。 (《圣惠方》) ⑥治小便血淋:海螵蛸末一钱。生地黄汁调服。(《经验方》) ⑦治妇人漏下不止:乌贼骨、当归各二两,鹿茸、阿胶各三两,蒲黄一两。上五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千金方》) ⑧治妇人久办白带下:乌贼骨一两(烧灰),白矾三两(烧汁尽),釜底墨二两。捣罗为末,用软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三十丸。(《圣惠方》) ⑨治跌破出血:乌贼鱼骨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⑩治各种外伤出血:骨粉、海螵蛸、蒲黄炭各等分。研细末,过150目筛,混合即得。撒于创面,稍加压即可凝固止血。(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外伤出血:海螵蛸、煅猪皮、人中白各一两,石灰一两半。共研细粉。消毒,撒于创面处,包扎即可。(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⑿治血枯:四乌鲗骨、一蔖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素问》) ⒀治哮喘:海螵蛸,焙干研成细末。每日三次。每次一钱五分,温开水送服。(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⒁治诸疳疮:海螵蛸三分,白及三分,轻粉一分。为末。先用浆水洗,拭干贴。(《小儿药证直诀》白粉散) ⒂治疬疡:三年醋磨乌贼骨,先布摩肉赤,敷之。(《千金方》)
【原生形态】
①无针乌鲗,又名:花拉子、麻乌鲗。头部短,长约29毫米,两侧各有1发达的眼;眼后有椭圆形的嗅觉陷窝。前部中央有口,前方有腕4对和触腕1对,腕呈放射状排列于口的周围,长度相近,内方有吸盘4行,其角质环外缘具尖锥形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为生殖腕。触腕长度一般超过胴长;触腕穗狭小,长约40毫米,其上有吸盘约20行。头部的腹面有1漏斗器。胸部卵圆形,长达157毫米(背面),宽约65毫米;两侧有肉鳍;胴后腹面有1腺孔。生活时胴背有明显的白花斑。外套腔背面中央有1石灰质的长椭圆形内壳,后端无骨针。肛门附近有墨囊。 栖于海底;遇敌时由墨囊放出墨液,以掩护自己。肉食性。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②金乌鲗头部长约30毫米。腕的长短相近,各腕吸盘大小相近,其角质环外缘具不规则钝形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为生殖腕。触腕稍超过胴长,触腕穗呈半月形,上有吸盘约10行。胴部呈卵圆形,长可达20厘米,约为宽度的1.5倍。生活时体黄褐色,胴背有紫棕色细斑和白斑相间,雄性胴背有波状条纹。内壳后端具粗壮骨针。近漏斗管附近有贮黑水的墨囊。 分布黄海、渤海及东海一带。
【参考出处】
《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论》,《本草图经》,《纲目》
【相关药材】
【关 键 词】
除湿    制酸    止血    敛疮    胃病吞酸            呕血    便血    崩漏带下    血枯经闭    腹痛症瘕    虚疟泻痢    阴蚀烂疮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