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贯众
综合查询:

贯众介绍

药材名:
贯众
拼音名:
Guanzhong-Rhizome
英文名:
Cyrtomium Rhizome
拉丁名:
Rhizoma Cyrtomii
别名:
萹苻,泺,贯节,贯渠,百头,虎卷,扁符,贯中,贯钟,贯来,渠母,伯芹,药渠,黄钟,伯萍,乐藻,草鸱头,伯药,药藻,凤尾草,蕨薇菜根,黑狗脊,贯仲,管仲
[字体:
【名称考证】
萹苻、泺(《尔雅》)、贯众、贯节、贯渠、百头、虎卷、扁符(《本经》)、贯中、贯钟、贯来、渠母、伯芹、药渠、黄钟(《吴普本草》)、伯萍、乐藻(《录》)、草鸱头(陶弘景)、伯药、药藻(《经典释文》)、凤尾草(《本草图经》)、蕨薇菜根(《滇南本草》)、黑狗脊、贯仲、管仲(《纲目》)
【科目来源】
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贯毛蕨,蹄盖蕨科植物蛾眉蕨,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紫萁科植物紫萁,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苏铁蕨、狗脊蕨
【药用部位】
根茎
【性味归经】
苦,凉。①《本经》:“味苦,微寒。”②《吴普本草》:“神农、岐伯:苦,有毒。一《经》甘,有毒。黄帝:咸酸,一《经》苦,无毒。”③《滇南本草》:“性寒,味咸涩。”④《陕西中草药》:“味涩、苦,性寒,有小毒。”⑤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苦甘,温。”
        入肝、胃经。①《本草新编》:“入阳明胃经,亦入心、肺。”②《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④《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厥阴经。”
【功效主治】
杀蛔、绦、蛲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风热感冒,温热癍疹,吐血,衄血,肠风便血,血痢,血崩,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涂。
【用药忌宜】
阴虚内热及脾胃虚寒者不宜,孕妇慎用。《本草经疏》:“病人虚寒无实热者禁用。”《云南中草药》:“孕妇忌服。”
【用药配伍】
①《本草经集注》:“ HUO菌为之使。”②《药性论》:“赤小豆为使。”配槟榔,驱绦虫;配苦楝皮,驱蛔虫及蛔厥;配黄连,燥湿清热;配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配甘草,补脾,润肺,解毒;配乌贼骨,清热凉血、收敛止血。
【炮制方法】
贯众:用清水稍浸,取出,早晚各洒水一次,润软,切片,晒干。贯众炭:取净贯众片炒至焦黑色为度,喷洒清水,放凉。
【资源分布】
①粗茎鳞毛蕨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
        ②蛾眉蕨分布东北及河北、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西北部。
        ③荚果蕨分布东北、华北以及四川、西藏、陕西等地。
        ④紫萁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
        ⑤乌毛蕨⑥苏铁蕨分布广东、广西、台湾和云南、贵州等地。
        ⑦狗脊蕨分布西南、华南、华东及长江流域各地。
【药材鉴定】
①东北贯众 为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呈长圆锥形,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略弯曲;长10~20厘米,直径5~8厘米。表面黄棕色至黑棕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叶,并有弯曲线状的细根。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稍弯曲,质硬,折断面略平坦,棕色,维管束5~7个,呈黄白色点状,排列成圆环,内面一对稍大,每一叶柄基部外侧常生出3条须根。剥去叶柄残基,可见根茎,直径1~2厘米,质坚硬而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深绿色至棕色。气特殊;味初淡而微带涩,渐苦而辛。
        ②蛾眉蕨贯众 为植物蛾眉蕨的干燥根茎。呈长卵圆形,上端钝圆,下端较尖;长10~16厘米,直径6~10 厘米;黑褐色。叶柄残基上部较宽而扁,向下渐细,两侧边缘具有明显的刺状突起,基部较窄常呈菱方形;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维管束2条,呈“八”字形排列;维管束中间,常有一个暗色点或已成空洞。叶柄基部外侧生有1或3条须根,常扁压,有分支。气微而特异,味涩或苦辛。
        ③荚果蕨贯众 为植物荚果蕨的根茎。呈倒卵形或长卵圆形,上部钝圆,下部稍尖,稍弯曲,常有呈尖嘴状突出的根茎;全体长10~ 16厘米,直径4~7厘米;棕褐色;周围密被叶柄残基及须根和少量鳞片。叶柄残基上部扁平,向下渐窄,背部隆起,中央有一条明显的纵棱脊,近上端可见呈“V”或“M”形的突起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有维管束2条,呈“八”字形排列。叶柄基部生出 1~3条弯曲的须根,多分支,有时具棕色绒毛。气微而特异,味涩。
        ④紫萁贯众 又名:薇贯众。为植物紫萁的干燥根茎。呈圆锥状或三角圆锥状,稍弯曲,顶端有时分支;长10~20厘米,直径4~8厘米;表面棕褐色,密被斜生的叶柄残基及须根,无鳞片。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边缘钝圆,具耳状托叶翅,但翅易剥落,多已不存或呈撕裂状;质硬,折断面呈新月形或扁圆形,多中空,可见“U”形维管束,托叶翅的厚壁组织连成一片,断面呈一条黑线。叶柄基部生出弯曲的须根,常扁压,多分支。气微弱而特异,味淡微涩。
        ⑤乌毛蕨贯众 为植物乌毛蕨的干燥根茎。呈圆柱状或棱柱形,上端稍大;长10~20厘米,直径5~6厘米;呈棕褐色或黑褐色。根茎直立,粗壮,密被有空洞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鳞片。叶柄残基扁圆柱形,表面被黑褐色伏生的鳞片,脱落处呈小突起,粗糙;质坚硬,横断面中央多呈空洞状,皮部薄,有十数个点状维管束,排成环状,内面的两个稍大。叶柄基部较粗,外侧有一瘤状突起,簇生十余条须根。气微弱而特异,味微涩。乌毛蕨贯众:显微鉴定:叶柄基部横切面:呈圆方形,边缘较平整。表皮细胞扁平,较小,外壁略厚。皮层较宽,紧接表皮下为腔隙薄壁组织,形成断续的环,细胞淡黄色,有分枝,细胞本体及分枝横切面观圆形、椭圆形或“8”字形,大小悬殊较大,直径6-38μm,表面有短线状突起,长短不一,有的稍弯曲;纵切面观类长方形;皮层纤维12-35列,黄色或棕黄色,纤维多角形,直径8-50μm,壁厚2-9μm,,非木化,孔沟不明显。内皮层围绕分体中柱,凯氏占明显。分体中柱13-19 个,环列,类圆形或圆肾形,内面一对稍大,略呈“八”字形排列。分泌细胞单个或成群分布于基本组织中,细胞多角形或类圆形,内含红棕色分泌物。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⑥苏铁蕨贯众 为植物苏铁蕨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有时稍弯曲,多已纵切成两半或横切、斜切成厚片。根茎粗壮,直径3~5厘米,密被极短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少量鳞片,或叶柄残基全被削除;质坚硬,横切面圆形,灰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黑色小点;边缘呈不规则圆齿形,外皮黑褐色,皮层散布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中柱维管束十数个,多呈“U”、“V”字形或短线形,排成一圆圈,形成花纹。叶柄基部切面近圆形,直径5~8毫米,密布小黑点,维管束6~10个,排列成环。鳞片呈棕黄色毛茸状,松软。气微弱,味涩。
        ⑦狗脊蕨贯众 为植物狗脊蕨的干燥根茎。呈长圆柱形或削成四方柱形,挺直或稍弯曲,下端较尖;长6~26厘米,直径2~7厘米;红棕色至黑褐色。粗壮的根茎密被粗短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鳞片。叶柄残基半圆柱形,镰刀状弯曲,质坚硬,折断面可见维管束2~4个,内面的一对大,成“八”字形或“εζ”形排列。叶柄基部常生出1条弯曲的须根。鳞片靠近顶端较多,棕红色,片状,全缘。气微弱,味微苦涩。狗脊贯众:显微鉴定:叶柄基部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下皮纤维数列,黄色或黄棕色,纤维多角形,壁厚,非木化,孔沟不明显。内皮层围绕分体中柱,凯氏点明显。分体中柱2-4个,环列,近轴面的一对较大,略呈“八”字形排列;木质部近轴面一对的两端呈弯钩状,两钩相对,管胞多角形;韧皮部细胞小。分泌细胞少数,单个或成群分布于分体中柱周围,细胞内外有红棕色分泌物。本品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古籍考证】
①《吴普本草》:“贯众,叶青黄,两两相对,茎黑毛聚生,冬夏不死,四月华白,七月实黑,三月、八月采根,五月采叶。”②《别录》:“贯众,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二月、八月采根,阴干。”③陶弘景:“贯众,近道亦有。叶如大蕨,其根形毛芒全以老鸱头,故呼为草鸱头。”④《蜀本草》:“《图经》云,贯众,苗似狗脊,状如雉尾,根直多枝,皮黑肉赤,曲者名草鸱头,今所在山谷阴处有之。”⑤《本草图经》:“贯众,今陕西、河东州郡及荆、襄间多育之。而少有花者,春生苗赤,叶大如蕨,茎,三棱,叶绿色似小鸡翎,又名凤尾草,根紫黑色,形如犬瓜,下有黑须毛,又似老鸱。”⑥《纲目》:“贯众,多生山阴近水处。数根丛生;一根数茎,茎大如筯,其涎滑;其叶两两对生,如狗脊之叶而无锯齿,青黄色,面深背浅;其根曲而有尖嘴,黑须丛簇,亦似狗脊根而大,状如伏鸱。”
【化学成分】
粗茎鳞毛蕨根茎主要成分为绵马素,系一种复杂的间苯三酚衍生物,性不稳定,能缓缓分解而产生三叉蕨素及白三叉蕨素;又含三叉蕨酚、黄三叉蕨酸、绵马次酸。另含有挥发袖、绵马鞣质、脂肪、树脂等;尚含三萜化合物羊齿烯、茉烯-b、铁线蕨酮、茉醇、茉醇-29雁齿烯等。荚果蕨根茎含坡那甾酮A、蜕皮甾酮、蝶甾酮。紫萁根茎含坡那甾酮-A、蜕皮松、蜕皮甾酮。乌毛蕨根茎含绿原酸。狗脊蕨根茎含淀粉(29.5%或48.5%)、鞣质。 欧洲鳞毛蕨根茎含绿原酸、绵马酸、黄三叉蕨酸、副三叉蕨素、低三叉蕨素、三叉蕨酚、白三叉蕨素、三叉蕨素、三叉蕨宁、黄三叉蕨宁、低三叉蕨酚及绵马次酸等。
【化学鉴定】
狗脊贯众:取本品粗粉5g,在沙氏提取器中以甲醇回流3h,回收甲醇至20ml备用(1)取上述样品点于硅胶G板上,以三氯化铁-铁氰化钾试液喷雾,斑点显墨绿色,(以间苯三酚为对照,斑点显蓝色)。
        (2)取上述样品1ml,滴加溴水数滴,立即产生黄棕色沉淀。绵马贯众: (1)薄层层析:取本品粉末3g,加水30ml,加热提取30min,滤过。滤液由盐酸酸化,用乙醚提取3次,每次5ml,合并醚液,浓缩至干,加氯仿2ml溶解,点样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丙酮-冰醋酸(80:20:2.5)展开13cm,取出,晾干,先喷以新酸的0.5%牢固蓝B盐(fast blue B Salt)的溶液,再喷0.1mol/L氢氧化钠溶液,绵马酸类化合物显橙红色斑点。(2)取横切面片,滴加1%香草醛的乙醇溶液及浓盐酸,镜检细胞间隙的内生腺毛显红色。薄层层析:取本品粗粉5g,在沙氏提取器中以氯仿回流提取3h,回收氯仿至20ml供点样用。另以β-蜕皮激素为对照品,在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9:1)展开,展距15cm,磷钼酸乙醇溶液喷雾,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斑点。
【相关选方】
①治蛔虫攻心,吐如醋水,痛不能止:贯众一两,鹤虱一两(纸上微炒),狼牙一两,麝香一钱(细研),芜荑仁一两,龙胆一两(去芦头)。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淡醋汤调下二钱。(《圣惠方》贯众散)
        ②治钩虫病:㈠贯众三斤,黄荆叶二斤,蜂蜜六斤四两,槟榔、鹤虱各半斤,霍丸四两;㈡贯众三斤,黄荆叶二斤,蜂蜜六斤,陈皮一斤;㈢贯众三斤,黄荆叶二斤,蜂蜜七斤,槟榔、榧子各半斤,雷丸三两,鹤虱四两。各方制法,均是各研细末,充分和匀,先将蜂蜜熬至滴水结块为度,搅拌药粉,放在清洁捣臼里捣二千杵左右,制丸。每丸潮重二钱五分左右。均在晚饭后一至二小时服,十至十二岁,一次服四丸;十三至十六岁,服六丸;十六岁以上服八丸。(《浙江医学》2(9):384,1961)
        ③治钩虫病:贯众三两,苦楝皮、山紫苏、土荆芥各五钱。煎汤,成人-次服用。(《中医杂志》(3):3,1959)
        ④解一切诸热毒,或中食毒、酒毒、药毒等:贯众、黄连、甘草各三钱,骆驼峰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冷水调下。(《普济方》贯众散)
        ⑤治疮疹出快肥红:贯众一两(拣,洗净,焙干),赤芍药一两,甘草半两,川升麻半两,枳壳(麸炒,去穰)半两。上为末。每服-钱,水一小盏,入竹叶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快斑散)
        ⑥预防麻疹:贯众五钱,银花五钱,鬼灯笼三钱。水煎服,连服五剂以上,每日服一剂。(《陆川本草》)
【原生形态】
①粗茎鳞毛蕨,又名:绵马鳞毛蕨、鸡膀鳞毛蕨,野鸡膀子、绵马羊齿、东绵马、日本绵马、牛毛黄。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地下根茎斜生,粗大块状,坚硬,有许多叶柄残基及须根,并密生锈色或深褐色的大形鳞片,鳞片长披针形至线形,长1~2.5厘米。叶簇生于根茎顶端;叶柄长10~25厘米,自基部直达叶轴均密生棕色条形至钻形狭鳞片;叶片草质,广倒披针形,长60~100厘米,中部稍上方最宽处约25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或深裂:中部羽片长10~15厘米,宽2~3厘米;小裂片密接,长圆形,圆头,几全缘或先端有钝锯齿,两面多少被锈色鳞片,下面淡绿色;侧脉羽状分叉。孢子囊群分布于叶片中部以上的羽片上,生于小脉中部以下,每裂片2~4对;囊群盖肾圆形,直径约1毫米,棕色。生于林下沼地。
        ②蛾眉蕨,又名:亚美蹄盖蕨。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状茎粗短,直立或斜生,有较多坚硬的叶柄残基,先端有阔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5~20厘米,禾秆色;叶片草质,长约60厘米,宽约20厘米,先端渐尖,沿叶轴、羽轴和主脉有棕色短毛,2回羽状全裂和深裂,中部羽片长12~15厘米,宽1~2厘米,羽裂几达羽轴;裂片椭圆形,先端钝或浑圆,宽3~4毫米,边缘有浅圆齿,有单一的侧脉5~7对。孢子囊群狭长圆形,囊群盖新月形,全缘,质厚。生于山谷林下或灌丛中。
        ③荚果蕨,又名:小叶贯众。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根状茎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生披针形鳞片。叶簇生,2型,有柄;不育叶片圆倒披针形,长45~90厘米,宽14~25厘米,2回深羽裂,中部羽片宽1~2厘米;裂片边缘浅波状或顶端具圆齿;侧脉单一;下部羽片向下逐渐缩短成耳状。能育叶较短小,挺立,具粗硬的长柄,一回羽状,纸质,羽片向下反卷成有节的荚果状,包被囊群。孢子囊群圆形,生于侧脉分支的中部,成熟时汇合成条形;囊群盖白色膜质,熟后破裂消失。生于高山林下。
        ④紫萁,又名:高脚贯众、老虎牙、水骨菜。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状茎粗壮,横生或斜升。叶2型,幼时密被绒毛;不育叶片三角状阔卵形,长30~50厘米,宽25~40厘米,顶部以下2回羽状,小羽片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先端钝或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匀密的微钝锯齿。能育叶强度收缩,小羽片条形,长1.5~2厘米,沿主脉两侧密生孢子囊,成熟后枯萎。生于林下或溪边的酸性土壤上。
        ⑤乌毛蕨,又名:龙船蕨、赤蕨头。形态参见东方乌毛蕨叶条。
        ⑥苏铁蕨常绿粗大多年生草本,高约1.2米。根状茎木质,粗短,直立;有圆柱状主轴,连同根茎密生红棕色长钻形鳞片。叶多数,簇生主轴顶部;叶柄长6~20厘米,黄棕色;叶片革质,光滑,长圆披针形,长60~100厘米,宽10~30厘米,1回羽状,羽片条状披针形,长10~15厘米,宽1~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斜心形,边缘有细密钝锯齿,常向下反卷;叶脉下凹,主脉两侧各有一行斜上的三角形网眼,网眼外的小脉分离。孢子囊最初沿网脉生长,以后向外布满叶脉全部,无囊群盖。生于山地干旱荒坡上。
        ⑦狗脊蕨,又名:大叶贯众。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根状茎租短,倾斜,密生棕色披针形大鳞片。叶簇生;叶柄长30~50厘米,黄棕色,被多数鳞片;叶片厚纸质,长圆形,长30~80厘米,宽20~40厘米,2回羽裂,仅羽轴下部有小鳞片;下部羽片长15厘米左右,宽2~3厘米,羽裂1/2或略深;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长圆形,先端尖,具微锯齿;叶脉网状,有网眼1~2行,网眼外的小脉分离,无内藏小脉。孢子囊群长形,生于主脉两侧相对的网脉上;囊群盖长肾形,褐色,革质,以外侧边着生网脉上,开向主脉。生于山坡疏林下阴湿处。
【参考出处】
《吴普本草》,《别录》,《蜀本草》,《本草图经》,《纲目》
【功效分类】
驱虫药     
【相关药材】
【关 键 词】
杀蛔        蛲虫    清热    解毒    凉血    止血    风热感冒    温热癍疹    吐血    衄血    肠风便血    血痢    血崩    带下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