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蛤蚧
综合查询:

蛤蚧介绍

药材名:
蛤蚧
拼音名:
Gejie
英文名:
Tokay
拉丁名:
Gecko
别名:
蛤蟹,仙蟾,大壁虎,蚧蛇,德多,握儿,石牙
[字体:
【名称考证】
蛤蟹(《日华子本草》)、仙蟾(《纲目》)、大壁虎(《中药志》)、蚧蛇、德多、握儿、石牙(《广西中药志》)
【科目来源】
壁虎科动物
【药用部位】
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
【性味归经】
咸、平入肺、肾经。①《本草经疏》: "入手太阴、足少阴经。"②《本草汇言》: "入手太阴、厥阴经。"③《本草再新》: "入心、肾二经。"
【功效主治】
补肺益肾,定喘止嗽。治虚劳,肺痿,喘嗽,咯血,消渴,阳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
外感风寒喘嗽忌服。①《本草经疏》:"咳嗽由风寒外邪者不宜用。"②《得配本草》:"阴虚火动,风邪喘嗽,二者禁用。"
【用药配伍】
配菊花清热化痰;配青黛软坚散结;配人参益气定喘;配马勃清热解毒;化痰利咽;配旋复花清热消痰。
【炮制方法】
蛤蚧:除去竹片,截去头足及鳞(无尾者拣去不用),切成小方块。
        酒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渍后微火焙干。焙干后,但剪取尾部供用者,称为"蛤蚧尾"。(每蛤阶10对,用黄酒半斤)
        ①《雷公炮炙论》:"蛤蚧,其毒在尾,须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两重纸缓焙令干,以瓷器盛,悬屋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伤尾也。"②《日华子本草》:"蛤蚧,合药去头足,洗去鳞内不净,以酥炙用良。"
【资源分布】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药材鉴定】
干燥的全体,固定于竹片上而呈扁片状。头部及躯干长10~15厘米,尾长10~14 厘米;腹背部宽6~10厘米。头大,扁长,眼大而凹陷成窟隆,眼间距下凹呈沟状。角质细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背呈灰黑色或银灰色,并有灰棕色或灰绿色的斑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均呈嵴状突起,全身密布圆形、多角形而微有光泽的细鳞。四肢指、趾各5,除第 1指、趾外,均有爪。尾细长而结实,上粗下细,中部可见骨节,色与背部同。质坚韧,气腥,味微咸。以体大、肥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过去曾发现一种伪蛤蚧,与蛤蚧外形相似,其不同点为:头部较小,齿生于颚内,并有大牙。眼细小而近闭合;背部有红黄色斑点;背部鳞片极细小,指、趾底面无吸盘。不能作蛤蚧使用。
        显微鉴定:粉末:淡黄色或淡灰黄色。①鳞片近无色或淡灰绿色,表面可见半圆形、类圆形或长圆形隆起,略作覆瓦状排列,布有极细小的颗粒状物,有的可见圆形孔洞。②皮肤碎片淡黄色或黄色,表面观细胞界限不楚,布有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颗粒,常聚集成星芒状。③横纹肌纤维侧面观细密横纹明暗相间,横纹呈平行的波峰状,也有较平直或呈微波状;横纹肌纤维侧面观细密横纹明暗相间,横纹呈平行的波峰状,也有较平直或呈微波状;横断面常呈三角形、类圆形或类方形。 ④骨碎片呈不规则形碎块,表面有细小裂缝状或针孔状孔隙;骨陷窝呈裂缝状、长条状或类长圆形,多同向,边缘骨小管隐约可见。
【古籍考证】
出自《雷公炮炙论》;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须认雄雌,若雄为蛤,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口尖、身大、尾小。"
        ②《海药本草》:"谨按《广州记》云,蛤蚧生广南水中,有雌雄,状若小鼠,夜即居于榕树上,投一获二。《岭外录》云,首如虾麻,背有细鳞,身短尾长,旦暮自鸣蛤蚧,人采之,割腹,以竹开张,曝干鬻于市。力在尾,尾不全者无效。彼人用疗折伤。近日西路亦出,其状虽小,滋力一般,并宜丸散中使。"
        ③《开宝本草》:"蛤蚧,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树间。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形如大守宫,一雄一雌,常自呼其名曰蛤蚧。最护惜其尾,或见人欲取之,多自啮断其尾,人即不取之。凡采之者,须存其尾,则用之力全故也。《方言》曰,桂林之中,守宫能鸣者谓蛤蚧,盖相似也。"
        ④《本草图经》:"(蛤蚧)人欲得其首尾完者,乃以长柄两股铁叉,如粘?竿状,伺于榕木间,以叉刺之,皆一股中脑,一股着尾,故不能啮也。行常一雌一雄相随,入药亦须两用。
        ⑤《纲目》:"按段公路《北户录》云,(蛤蚧)其首如蟾蜍,背绿色,上有黄斑点,如古锦纹,长尺许,尾短,其声最大,多居木窍间,亦守宫、蜥蜴之类也。"
【化学成分】
肉含肌肽(carnosine)、胆碱、肉毒碱(carnitine)、鸟嘌呤(guanine)及蛋白质、脂肪等。肝含甲基对硫酮、还原性谷胱甘肽-S-甲基转移酶(methyl parathion GSH S- methyl trans-ferase)、谷胱甘肽(glutathion);甲状腺含甲状腺素、碘酪氨酸(iodo tyrosine)。另报道含有14种氨基酸和18种微量元素,并分得一分子量为7.6×104的多肽成分,以及胆甾醇、正交硫(S8)、硫酸钙等。尚含脂类成分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酸、溶血磷脂酰胆碱,以及亚油酸、油酸等。  
【相关选方】
①治虚劳咳嗽及肺壅上气:蛤蚧一对(头尾全者,涂酥炙令黄),贝母一两(煨微黄),紫菀一两(去苗、土),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皂荚仁一两(炒令焦黄)。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枣汤下二十丸,日三、四服。忌苋菜。(《圣惠方》蛤蚧丸)
        ②治肺劳咳嗽:蛤蚧一对(用醋少许涂,炙令亦色),白羊肺一两(分为三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款冬花一分,胡黄连一分。上药除羊肺外,捣细罗为散,先将羊肺一分,于沙盆内细研如膏,以无灰酒一中盏,暖令鱼眼沸,下羊肺,后入药末三钱,搅令匀,令患者卧,去枕,用衣簟腰,仰面徐徐而咽,勿太急。(《圣惠方》蛤蚧散) 
        ③治肺嗽,面浮,四肢浮:蛤蚧一对(雌雄头尾全者,净洗,用法酒和蜜涂炙熟),人参一株(紫团参)。 上二味,捣罗为末,熔蜡四两,滤去滓,和药末,作六饼子。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薄粥一盏,投药一饼,趁热,细细呷之。(《圣济总录》独圣饼) 
        ④蛤蚧一对连尾,涂以蜜、酒,放火上烤脆,研细末,加东北红参等量,共研匀,蜂蜜炼为丸如小豆大,每服3克,一日两次,治咳嗽面浮,老人肺虚咳喘。
        ⑤蛤蚧焙干10克,党参、山药、麦冬、百合各30克,共研末蜜丸,每服3克,一日两次,温开水送服,治久咳肺痨。 
        ⑥人参蛤蚧酒:蛤蚧一对连尾,放火上烤熟,人参(或红参)10-20克,同浸于2000克米酒中,七日后开始饮用,每日酌量饮20-50毫升。有补肾壮阳,益气安神作用。适用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失眠健忘,阳痿早泄,肺虚咳喘,夜多小便等症。
【原生形态】
蛤蚧形如壁虎而大,全长20余厘米。头部较大,呈三角形;吻端凸圆;鼻孔近吻端;耳孔椭圆形;眼大,突出;口中有许多小齿。全身生密鳞,上唇鳞12~14,第1片达鼻孔;吻鳞宽,其后缘有3片较大的鳞,头及背面鳞细小,成多角形;尾鳞不甚规则,近长方形,排成环状;大而突起的鳞片成行的镶嵌在小鳞片中,行距间约有3排小鳞,分布在躯干部的有10~12纵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侧有3对隆起的鳞;胸腹部鳞较大,均匀排列成覆瓦状。指、趾间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单行褶襞皮瓣,除第1指、趾外,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股孔20余枚,左右相连。尾基部较粗,肛后囊孔明显。体背紫灰色,有砖红色及蓝灰色斑点;浸液标本成为深浅相间的横斑,背部约有7~8条,头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7条,色深者较宽;腹面近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尾易断,能再生。多栖于山岩及树洞中,或居于墙壁上,昼伏夜出,动作敏捷。 捕食昆虫,有时也捕食壁虎、小鸟及蝇类等动物。
【参考出处】
《雷公炮炙论》,《海药本草》,《岭外录》,《开宝本草》,《方言》,《本草图经》,《纲目》,《北户录》
【功效分类】
补虚药    补阳药    
【关 键 词】
补肺益肾    定喘    止嗽    虚劳    肺痿    喘嗽    咯血    消渴    阳痿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