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甘遂
综合查询:

甘遂介绍

药材名:
甘遂
拼音名:
Gansui
英文名:
Gansui Root
拉丁名:
Radix Kansui
别名:
主田,重泽,苦泽,甘泽,陵藁,甘藁,电丑,陵泽,肿手花根,猫儿眼
[字体:
【名称考证】
甘遂、主田(《本经》)、重泽、苦泽、甘泽、陵藁、甘藁、电丑(《吴普本草》)、陵泽(《广雅》)、肿手花根(《药材资料汇编》)。
【科目来源】
双子叶植物药大戟科植物
【药用部位】
甘遂的根。
【性味归经】
苦甘,寒,有毒。①《本经》:“味苦,寒。”②《吴普本草》:“神农、桐君:苦,有毒。” ③《别录》:“甘,大寒,有毒。”
        入脾、肺、肾经。①《本草新编》:“入胃、脾、膀胱、大、小肠五经。”②《得配本草》: “入足少阴经气分。”
【功效主治】
峻下泻水、涤痰逐水、消肿散结、缓急止痛、解毒蛇毒。治水肿胀满,留饮,结胸,癫癎,噎膈,癥瘕积聚,二便不通。《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
气虚、阴伤、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
【用药配伍】
甘遂与甘草配伍的研究 古代医学认为甘遂与甘草不能配伍应用,属于中药十八反之列,近年来进行过一些动物实验,但实质问题仍未清楚。豚鼠单独应用甘遂煎剂约2克/公斤,均无异常反应,但如加服甘草煎剂约6.5克/公斤,则部分动物有烦躁不安、呼吸困难、轻度痉挛或抽搐,个别还有死亡者。因此认为二者不能配伍应用。但未有单独应用甘草之对照试验。另有用家兔,单独服用甘草煎剂2.2克/公斤,呼吸、心跳、体温、瞳孔、大便等均无异常反应,加用甘遂煎剂6.6克/公斤仍无异常反应,未能证明两者不能配伍应用。还有用大鼠实验认为甘遂与甘草配伍时,如甘草的用量与甘遂相等或少于甘遂时无相反作用,有时可能解除甘遂的副作用,如甘草用量大于甘遂则有相反作用。两者配伍时甘遂的毒性大大增加,而且配伍的甘草愈多,毒性也愈大。如将甘遂与甘草分别酒浸,仅在给药时以1∶3混合,则其毒性比共浸者为小,但仍比单用甘遂时大。《本草经集注》:“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配伍应用:配甘草,下水去饮,攻破利导之效;配牵牛子,逐水通便。配大黄,泻热逐水散结;配芜花、大戟,攻逐水饮;配白芥子,祛痰逐饮;配朱砂,逐痰定癫;配芒硝,逐水破结。
【炮制方法】
甘遂,拣去杂质,用水漂净,捞出,晒干;
        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
        煮甘遂:取净甘遂与豆腐同放铜锅内,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晒至八成干,切碎晒干。(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 斤)
        煨甘遂:取净甘遂置锅内,加入麦麸同炒至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每甘遂100斤,用麦麸30~40斤)。
        土制:先将细土炒热,加入甘遂用微火炒至膨胀发黄时,筛去黄土即得。
【资源分布】
分布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等地。
【药材鉴定】
干燥根呈连珠状纺锤形、长椭圆形,长3~9厘米,直径0.6~1.5厘米;亦有细长呈不规则的棒状者,略弯曲或扭曲,长3~10厘米,直径2~5毫米。表面白色或浅黄白色,常残留少数淡黄色的须根或未去净的赤褐色栓皮。质轻,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白色,约占半径的1/2,木部浅黄色。气微,味微甘而有持久的刺激性。以肥大饱满,表面白色或黄白色,细腻,断面粉性足,无纤维者为佳。根细长,黄棕色,粉性少,断面纤维性强者为次。
        显微鉴定:粉末:黄白色。①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4-36μm,脐点星状、十字状、三叉状、裂缝状或点状,大粒层纹明显;复粒较多,由2-14分粒组成;半复粒稀少。 ②厚壁细胞类多角形、类三角形、类方形、贝壳形或不规形,直径18-56μm,长36-164(-208) μm,壁不均匀增厚,非木化,孔沟较宽。③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3-79μm,导管分子一般较短,有的形状不规则,少数纵横相接。④木纤维细长,边缘不平整,末端斜尖、渐尖、钝圆或有短分叉,有的呈扭曲状,直径15-27μm,壁稍厚,非木化,有稀疏单斜纹孔。⑤无节分枝乳汁管直径11-18μm。
【古籍考证】
①《名医别录》:“甘遂,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②陶弘景:“甘遂,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谓赝伪之草,非言草石之草也。”③《唐本草》:“所谓草甘遂者,乃蚤休也,疗体全别。真甘遂苗似泽漆。草甘遂苗一茎,茎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生食一升,亦不能利,大疗痈疽蛇毒。且真甘遂皆以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亦无白皮者。皮白乃是蚤休,俗名重台也。”④《日华子本草》: “甘遂京西者上,汴、沧、吴者次。形似和皮甘草。节节切之。”
【化学成分】
根含三萜类,中有大戟酮(Euphorbon)、大戟二烯醇(Euphadienol,α-Euphol)、α -大戟醇(α-Euphor-bol, Euphorbadienol)、表大戟二烯醇(20-Epi-Eu-phol, Tiruallol)。尚含棕榈酸、柠檬酸、草酸、鞣质、树脂、葡萄糖、蔗糖、淀粉、维生素B1 (70微克/克)。根含γ-大戟甾醇(γ-euphorbol,euphorbol, α-euphol,euphadienol)、甘遂甾醇(tirucallol,kanzuiol)、α-大戟甾醇(α- euphorbol,euphorbadienol,euphorhol)。 另有报道根尚含20-去氧巨大戟萜醇(20-deoxyingenol)的衍生物(Ⅰ)、(Ⅱ),巨大戟萜醇(ingenol)的衍生物(Ⅲ),13-氧化巨大戟萜醇(13-oxyingenol)的衍生物(Ⅳ),甘遂萜酯 A(kansuinine A)及甘遂萜酯B(kansuinine B),上述成分均有毒性,另含β-谷甾醇 。
【相关选方】
①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甘遂一分,粉之,猪肾一枚,分为七脔,入甘遂于中,以火炙之令熟。 日一食,至四,五,当觉腹胁鸣,小便利。 (《补缺肘后方》)
        ②治水肿腹满:牵牛子半两(生用),甘遂(微炒)一钱。 上二味粗捣筛,分作二服。 每服,水一盏,煎至五分,放温细呷,不计时。 (《圣济总录》二气汤)
        ③治卒身面浮肿,上气喘息:甘遂半两(煨令微黄),蒜瓣半两(煨熟,研),黑豆半两(炒热)。 上药除蒜外,捣罗为末,用蒜并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以木通汤下十丸,日二服。 (《圣惠方》甘遂丸)
        ④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里来和,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粳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芫花(熬)、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 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且服。 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伤寒论》十枣汤)
        ⑤治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
        ⑥治风热喘促,闷乱不安,俗谓之马脾风者:辰砂二钱半,轻粉半钱,甘遂一钱半(面襄煮,焙干)。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用温浆水少许,上滴油一小点,抄药在上,沉下去,却以浆水灌之。 (《田氏保婴集》无价散)
【原生形态】
甘遂,多年生肉质草本,高25~40匣米,全草含乳汁。 根细长而微弯曲,部分呈连珠状或棒状,亦有呈长椭圆形者,外皮棕褐色。茎直立,淡紫红色。 单叶互生,狭技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5厘米,宽6~10毫米,先端钝,基部阔楔形,全缘;无柄或具短柄。杯状聚伞花序成聚伞状排列,通常5~9枝簇生于茎端,基部轮生叶状苞片多枚;有时从茎上部叶腋抽生1花枝,每枝顶端再生出1~2回聚伞式3分枝;苞叶对生;萼状总苞先端4裂,腺体4枚:花单性,无花被;雄花多数和雌花1枚生于同一总苞中;雄花仅有雄蕊1;雌花位于花序中央,雌蕊1,子房三角卵形,3室,花柱3,柱头2裂。蒴果圆形。种子卵形,棕色。花期6~9月。 生于山沟荒地。
【参考出处】
《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唐本草》,《日华子本草》
【功效分类】
【关 键 词】
峻下泻水    涤痰逐水    消肿散结    缓急止痛    解毒蛇毒    水肿胀满    留饮    结胸    癫癎    噎膈    癥瘕积聚    二便不通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