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川贝母
综合查询:

川贝母介绍

药材名:
川贝母
拼音名:
Chuanbeimu
英文名:
Unibract Fritillary Bulb
拉丁名:
Bulbus Fritillariae Uninbracteatae
别名:
虻,黄虻,贝母,空草,贝父,药实,苦花,苦菜,勤母,雪山贝
[字体:
【名称考证】
虻(《诗经》)、黄虻(《管子》)、WENG(《尔雅》)、贝母、空草(《本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原植物棱砂贝母又名:雪山贝
【科目来源】
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
【药用部位】
卷叶贝母、乌花贝母或棱砂贝母等的鳞茎。
【性味归经】
苦甘,凉。①《本经》:“味辛,平。”②《别录》:“苦,微寒,无毒。”③《唐本草》:“味甘苦,不辛。”入肺经。①王好古:“肺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③《本草经解》: “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效主治】
润肺散结,止嗽化痰。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瘿瘤,瘰疬,喉痹,乳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用药忌宜】
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①《本草经集注》:“厚朴、白蔹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矾石、莽草。反乌头。”②《本草经疏》:“寒湿痰及食积痰火作嗽,湿痰在胃恶心欲吐,痰饮作寒热,脾胃湿痰作眩晕及痰厥头痛中恶呕吐,胃寒作泄并禁用。”
【炮制方法】
拣去杂质,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剥去心,晒干。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贝母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黄,摩破,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后,拌糯米于?上同炒,待米黄熟,然后去米取出。”②《本草述钩元》:“姜汁泡,去心,”
【资源分布】
卷叶贝母分布四川、西藏、云南、甘肃、青海等地。乌花贝母分布四川和青海交界处。棱砂贝母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地。松贝主产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青贝主产青海、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炉贝生产四川(昌都)、云南(德钦、大理)。
【药材鉴定】
川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贝、青贝、炉贝3类。松贝、青贝的原植物为卷叶贝母、乌花贝母;炉贝的原植物为棱砂贝母。①松贝 干燥鳞茎,全体呈圆锥形,顶端尖或微尖,直径 4~12毫米,颗粒最小者称“珍珠贝”。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外围为2瓣鳞叶,1瓣大,略呈马蹄形,1瓣小,略呈披针形,相对抱合,其内包有小鳞叶数枚。底部中央,有一细小而坚硬的鳞茎盘,其下残留少数须根痕。不论颗粒大小,均能端正起立,顶端均不开裂。质硬而脆,富粉性,断面白色,呈颗粒状。气微弱,味微苦。以质坚实、颗粒均匀整齐、顶端不开裂、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主产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为川贝中之最优品。②青贝 干燥鳞茎,呈扁球形或略呈圆锥形,颗粒多歪曲,高5~10毫米,直径1~1.6厘米。外表色白微黄,顶端开裂,平或略尖,外层2鳞叶大小几乎相等,基部常残留须根。断面粉白色,颗粒性,富粉性而坚实。气无,味淡。以粒小均匀、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主产青海、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品质亦优。③炉贝 干燥鳞茎,呈长圆锥形如马齿,顶端尖,高1~2厘米,直径约1~1.5厘米。外表白色或黄白色而有深黄色斑点,形成虎纹,习称“虎皮贝”。外层2鳞叶大小相等,顶端开裂,基部较尖或圆,断面均显粉白色,粉质而较坚。气微弱,味淡。以质坚实、色白者为佳。生产四川(昌都)、云南(德钦、大理),品质次于松贝、青贝。
【古籍考证】
出自《滇南本草》 ①《雷公炮炙论》:“贝母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用。若误服,令人筋脉永不收。用黄精、小蓝汁合服立愈。”②《唐本草》:“贝母,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③《本草图经》:“贝母,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莱、润、滁州皆有之。根有瓣子,黄白色;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晒干。此有数种。④《本经逢原》:“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种大而苦者仅能解毒。并去心用。凡肺经药皆当去心,不独贝母也。”⑤《百草镜》:“出川者曰川贝,出象山者曰象贝,绝大者名土贝。川产者味甘,间有微苦,总不似他产者之一味苦而不甘者也。”⑥《植物名实图考》: “贝母,按陆《疏》以为似栝楼叶而细小,郭注以为似韭菜,宋《图经》以为似荞麦叶,各说既不同,原图数种,亦不甚符。今川中图者,一叶一茎,叶颇似荞麦叶。大理府点苍山生者,叶微似韭而开蓝花,正类马兰花,其根则无甚异,果同性耶?张子诗:‘贝母阶前蔓百寻,双桐盘绕叶森森’,则又有蔓生者矣。”⑦贝母在《纲目》以前的历代文献,并未明确分立川贝、浙贝、土贝专条,至明《本草汇言》始有“川者为妙”之说,《本草正》于“贝母” 条后,别立“土贝母”一条(指浙贝母),清《本草从新》始于“贝母”条下分别附述“象山贝母”与“土贝母”之性味功用。但综合以前各家所述产地、形态及附图,早已包括百合科贝母属的川贝、浙贝,以及葫芦科的土贝母等在内,则有关性味功用的记载,当亦非专指川贝而言,惟近今以川贝之植物品种为最多,分布范围亦最广,故将古代通称“贝母”之资料,系于本条。参见“浙贝母”、“土贝母”条。
【化学成分】
早年曾有报道,从Fritillaria roylei Hook.的鳞茎中得到川贝母碱(Fri-timine, C38H62N203,熔点167℃)。其它还有一些关于F. Roylei的报道,但实际用的是浙贝母。商品川贝中的青贝(产于云南丽江一带)含青贝碱(Chinpeimine,C27H43NO2,熔点247~ 248℃);白炉贝(产于四川道孚一带)含白炉贝碱(Beilupeimine,C27H43NO3,熔点155~ 157℃);黄炉贝(产于四川道孚一带)含炉贝碱(Fritimi-nine,C26H39O3N,熔点258~260 ℃),白松贝和黄松贝(产于四川松潘一带)含松贝碱甲(Sonpeimine,C27H43NO4,熔点256~ 258℃)和松贝碱乙(C27H45NO3,熔点256℃)。这些贝母碱的性质与西贝母碱(Sipeimine)很象,可能都是同类化合物。产于川西打箭炉的炉贝含有炉贝碱。西贝母(即伊贝母)的鳞茎含西贝母碱。干药可产西贝母碱0.12~0.2%,是国产各种贝母中已知生物碱含量最高者。产于德国的F. Imperialis的鳞茎所含的Im-perialine证明即西贝母碱,与去氢浙贝母碱(Peiminine)的结构极为相似。从甘肃岷县产的岷贝母中还分离得另二种生物碱:岷贝碱甲(Minpeimine,C27H43NO2,熔点210~212℃)和岷贝碱乙(Minpeiminine,熔点215~ 216℃),含量甚少。在同属植物的鳞茎中还含其他甾体生物碱:F. Camtsc-hatcensis含龙葵胺(Solanidine);F. Raddeana含雷蒂宁碱(Raddeanine);F. Sewerzowi的鳞茎和地上部分含考瑟文宁碱(Korsevinine)、考瑟蔚灵碱(Korseveriline)、考辛碱(Korsine)、考瑟蔚宁碱(Korseverinine)、考瑟蔚胺碱(Korseveramine)等。主含异甾体类生物碱,并含糖类、皂甙、甾醇类化合物及内酯香豆素类。前人从商品川贝母中分得贝母素丙(fritimine)。近代研究,从暗紫贝母鳞茎中分得松贝辛(songbesine)及蔗糖。甘肃贝母中分得岷贝甲素(minpeimine)及岷贝乙素(minpeiminene)。梭砂贝母中分得梭砂贝母碱甲(dielavine)、梭砂贝母碱乙(delavinone)及西贝素(imperialine,sipeimine)。另谓从商品川贝母(F.Delavayi)中分得川贝素(chuanbeinone)。
【相关选方】
①治肺热咳嗽多痰,咽喉中干:见母(去心)一两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汤浸去皮、尖、炒)一两半。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圣济总录》贝母丸) ②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安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贝母汤) ③治伤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劳嗽:贝母一两半(煨令微黄)。桔梗一两(去芦头),甘草一两(炙微赤、锉),紫菀一两(洗去苗土),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二十丸;如弹子大,绵襄一丸,含咽亦佳。(《圣惠力》贝母丸) ④治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贝母散) ⑤治百日咳:川贝母五钱,黄郁金、葶苈子、桑白皮、白前、马兜铃各五分。共轧为极细末,备用。1.5~3岁,每次二分;4~7岁,每次五分;8~10岁,每次七分,均一日三次,温水调冲,小儿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江苏中医》(2):36,1965) ⑥治久嗽咽嗌妨闷,咽痛咯血:贝母不以多少,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含化,日可三服。(《鸡峰普济方》贝母丸) ⑦治肺痈肺萎:川贝一两,天竺黄、硼砂各一钱,文蛤五分(醋炒)。为末,以枇杷叶刷净蜜炙,熬膏作丸,芡实大,噙咽之。(《医级》贝母括痰丸) ⑧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藏积热所致:贝母一两(炮令黄)。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浆调下二钱。(《圣惠方》) ⑨治忧郁不伸,胸膈不宽: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 ⑩化痰降气,止咳解郁,消食除胀: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卫生杂兴》) ⑾下乳:牡蛎、知母、贝母,三物为细末,同猪蹄汤调下。(《汤液本草》三母散) ⑿治瘰疬便毒:皿母、皂角子各半斤。为细末,用皂角半斤锉碎,搓揉浓水,滤过作膏子,和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昔济方》贝母丸)
【原生形态】
①卷叶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5~55厘米。鳞茎圆锥形或近球形,直径5~12毫米。茎直立,绿色或微带褐紫色,具细小灰色斑点。叶片着生在茎上部1/3或1/5的部分,通常下端对生,上端3叶轮生,少为互生;叶片线形,长5~12厘米,宽2~10毫米,先端卷曲呈卷须状。花单生于茎顶,少有2朵,下垂,钟状;花被6片,菱状椭圆形,长2.5~3厘米,外轮3片较挟,先端钝圆或梢尖,黄绿色,具紫色方块纹及脉纹:雄蕊6,长1~1.5厘米;子房3室,花柱较粗,柱头3歧而外反。蒴果六角矩形,长7~20毫米,径达12毫米。种子薄而扁平,半圆形,黄色。花期6月。果熟期8月。生于高山草地或湿润的灌木丛中。分布四川、西藏、云南、甘肃、青海等地。形态与卷叶贝母相似,惟本种鳞茎圆锥形,直径6~8毫米。 叶下部的常对生,上部的互生或近对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6.5匣米,宽3~5毫米,先端不卷曲。被片长2~2.5厘米,外轮长椭圆形,内轮矩状倒卵形,外面浓紫色,内面黄绿色并带不规则的紫色斑点及脉纹;花丝密被短毛。生高山阳光充足的草坡上。分布四川和青海交界处。③棱砂贝母,又名:雪山贝。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鳞茎圆锥形,径1.5~2厘米,鳞叶6~10片。茎绿褐色.叶互生,少有对生,无柄,基部稍抱茎,绿褐色或紫褐色:叶片长卵圆形,长4厘米左右,宽5~20毫米,先端不卷曲,上方叶窄小,顶生叶披针形。花单生于茎顶;花被长卵形,长3~4厘米,黄绿色,并有深色的平行脉纹及紫褐色的标点,基部中央具长6毫米,宽2毫米的腺穴;雄蕊6,花丝无毛。蒴果长16毫米。种子椭圆形,具翅,大小约2~3毫米;花期5月。果期7月。 生于高寒地带。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参考出处】
《滇南本草》,《雷公炮炙论》,《唐本草》,《本草图经》,《本经逢原》,《植物名实图考》,《本草从新》
【功效分类】
【关 键 词】
润肺散结    止嗽    化痰    虚劳咳嗽    吐痰咯血    心胸郁结    肺痿    肺痈    瘿瘤    瘰疬    喉痹    乳痈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