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白花蛇舌草
综合查询:

白花蛇舌草介绍

药材名:
白花蛇舌草
拼音名:
Baihuasheshecao
英文名:
Spreading Hedyotis Herb
拉丁名:
Herba Hedyotidis Diffusae
别名:
蛇舌草,矮脚白花蛇利草,蛇舌癀,目目生珠草,节节结蕊草,鹩哥利,千打捶,羊须草,蛇总管,鹤舌草,细叶柳子
[字体:
【名称考证】
白花蛇舌草、蛇舌草、矮脚白花蛇利草(《广西中药志》)、蛇舌癀(《闽南民间草药》、目目生珠草、节节结蕊草(《泉州本草》)、鹩哥利、千打捶、羊须草(《广东中药》)、蛇总管、鹤舌草、细叶柳子(《福建中草药》)。
【科目来源】
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
【药用部位】
白花蛇舌草的带根全草。
【性味归经】
苦甘,寒。①《广西中药志》:“味苦甘,性温,无毒。”②《闽南民间草药》:“苦,平,无毒。”③《泉州本草》:“甘微酸,性寒。”④《广东中药》Ⅱ:“辛涩,寒,无毒。”《广西中药志》:“入心、肝、脾三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清热散瘀,清小儿疳积。治肺热喘咳,扁桃体炎,咽喉炎,阑尾炎,痢疾,黄疸,盆腔炎,附件炎,痈肿疔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用药忌宜】
《广西中药志》:“孕妇慎用。”
【用药配伍】
配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燥湿,止痛之力更强;配半边莲,用于毒蛇咬伤;配车前子,可增强利尿作用;配白茅根,可用于各种血热妄行之出血症,及痈疽疮毒等;配半枝莲,可用于治疗肿瘤。
【资源分布】
分布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地。
【药材鉴定】
干燥全草,扭缠成团状,灰绿色至灰棕色。有主根一条,粗约2~4毫米,须根纤细,淡灰棕色;茎细而卷曲,质脆易折断,中央有白色髓部。叶多破碎,极皱缩,易脱落;有托叶,长1~2毫米。花腋生。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全草中分出卅一烷、豆甾醇、熊果酸、齐墩果酸、B一谷甾醇、B一谷甾醇一D一葡萄糖甙、对香豆酸等。全草含齐墩果酸、熊果酸、对香豆酸、豆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甙及三十一烷,并含生物碱、蒽醌类。
【相关选方】
①治痢疾、尿道炎:白花蛇舌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黄疸:白花蛇舌草一至二两。取汁和蜂蜜服。(厦门) 
        ③治急性阑尾炎:白花蛇舌草二至四两,羊蹄草一至二两,两面针根三钱。水煎服。(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 
        ④治小儿惊热,不能入睡:鲜蛇舌癀打汁一汤匙服。(《闽南民间草药》) 
        ⑤治疮肿热痛:鲜蛇舌癀洗净,捣烂敷之,干即更换。(《闽南民间草药》)
        ⑥治毒蛇咬伤:鲜白花蛇舌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或水煎服,渣敷伤口。(《福建中草药》)
【原生形态】
白花蛇舌草,又名:二叶葎。一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茎纤弱,略带方形或圆柱形,秃净无毛。叶对生,具短柄或无柄;叶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3.5厘米,宽1~3毫米,革质;托叶膜质,基部合生成鞘状,长1~2毫米,顶端有细齿。花单生或2朵生于叶腋,无柄或近于无柄;花萼筒状,4裂,裂片边缘具短刺毛;花冠漏斗形,长约3毫米。纯白色,先端4深裂.秃净;雄蕊4;子房2室,柱头2浅裂呈半球状。蒴果,扁球形,直径2~3毫米,室背开裂,花萼宿存。种子棕黄色,极细小。花期7~9月。果期8~10月。生于山坡、路边、溪畔草丛中。
【参考出处】
《广西中药志》
【功效分类】
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关 键 词】
清热解毒    清热利湿    清热散瘀    清小儿疳积    肺热喘咳    扁桃体炎    咽喉炎    阑尾炎    痢疾    黄疸    盆腔炎    附件炎    痈肿疔疮    毒蛇咬伤    
声明:用药安全网对药品信息准确性和合法性不做任何担保,仅供参考!
安全用药指南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