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药物过敏
头孢类药物过敏反应三大注意

     药物的过敏反应对人体危害大,且发生率高,轻则产生药疹,重则发生过敏性休克,稍有不慎,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头孢菌素类药物因具有抗菌作用强、耐β-内酰胺酶、临床疗效高、毒性较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临床。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头孢类药品使用的增多,其引起的过敏反应案例也逐渐增加。造成过敏反应主要包括患者个体差异、药品理化特性及药品质量三个方面。

    个体差异
    有些患者本身属于过敏体质,比常人拥有更高的过敏率和更多的过敏原。过敏性体质与遗传性分泌型IgA缺乏有一定关系,如果胃肠道、呼吸道的外分泌液中分泌型IgA缺乏或减少,这些器官的粘膜就容易被各种微生物损坏。消化道粘膜通透性增加使未经消化或消化不全的食物蛋白等过敏原进入机体,从而引起各种过敏反应。

    其次,过敏体质、代谢紊乱与酶的缺乏有关。例如,副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的乙酰胆碱,如缺乏足够的胆碱酯酸,个体就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再有,过敏体质还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个体体内各种激素间的平衡失调都能导致机体反应性的改变。
    还有,在临床应用中普遍出现滥用头孢抗生素现象,这也是造成过敏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研究发现,过敏反应随环境及情绪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患者在虚弱、身体情况欠佳、饥饿、焦虑、紧张等情况下,都可能处于应激状态,而机体的应激状态易影响抗原的形成,从而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药品理化特性
    过敏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药物本身降解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被引入体内后,与体内大分子载体如蛋白质、多肽及多糖等发生不可逆结
合,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出现一系列过敏反应症状,从而致敏。

    头孢菌素类药物与青霉素类药物在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因此,两类药物之间存在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第1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β-内酰胺酶较不稳定,致敏发生率较高,而第2、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因其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而致敏发生率较低。

    药品质量
    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决定过敏反应的关键质量因素即是高分子杂质。药品质量越高,杂质含量越低,过敏反应发生率越低。高分子杂质的来源主要为:药物本身降解和生产过程中产生。药品本身降解的速度与药物分子晶型(生产工艺决定)和存放条件有
关,生产中产品的高分子杂质的多少与厂家的生产工艺先进性有关,厂家的生产工艺越先进,存放条件越好,药品中的杂质就越低,过敏反应发生率也就越低。


    近年来,由于头孢类抗生素应用广泛,临床治疗用药时剂量也越来越大。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各厂家生产的头孢产品也日益增加,产品质量也有所不同,杂质含量各异,这就造成同一种类不同批号的药物、同一种类不同厂家生产出的药品,有的易发生过敏,有的则不易发生。笔者曾在河北省医药公司查看了十几个厂家头孢唑林钠的药检单,发现杂质项数值相差很大,杂质含量最低的是华北制药的产品,为0.3%,杂质含量最高者为河南某厂产品,杂质含量为1.2%。

                                                                                                           来源:医药经济报

Copyright YongY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2006-2008 用药安全网

网址:www.yongyao.net 邮箱:webmaster@yongya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