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无辜被打
7 月 25 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王任直教授和平常一样,在病房里给病 人 做检查。这时,邻近的 14 床病房忽然传来了喧哗声,有 人 高声喊着: “ 病 人 的片子丢失,协和医院简直不像个医院。 ” 还有 人 说: “ 协和医院简直是杀 人 医院。 ” 王医生脱下白大褂就走了出去。
设在走廊上的护士站旁围满了 人 。一个清洁工被四个 人 围逼到 14 床病房的门口,双手紧紧地挡在胸前。王大夫一问之下才知道,这几个 人 是早上在 14 床病房去世的病 人 高建辉的家属,他们下午回来,找病 人 以往看病的各种片子。清洁工王清兰在病 人 去世后曾经清理过病床,于是他们怀疑是她拿走了。
“ 你们说话小声点,有事到后面办公室说。 ” 王医生制止道。
话音刚落,四 人 就向王大夫围了过来,王大夫步步后退,直到护士台北侧的拐角处。一名大夫见状急忙从正面抱住高建辉的儿子高尚,但被高尚的叔叔强行掰开,此时王大夫已退到护士台里面。挣脱后的高尚不顾一切地拿起摆放在护士台上的一个风景玻璃镜框向王大夫砸去,镜框从护士台反弹后,碎玻璃飞向王大夫左侧肘部,立即,王医生的左臂血流如注。
王任直左臂受伤严重,他说他最担心的是手臂的功能无法恢复。 “ 如果伤口恢复不好,无法做精细的动作,那就意味着从此告别手术刀了。 ”
打伤王大夫的病 人 家属高尚,由于涉嫌故意伤害,目前已被警方刑事拘留。其父高建辉, 51 岁,于 2001 年 4 月 11 日入院,确诊为患有侵袭性巨大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由于肿瘤巨大,切除困难,术后易出并发症状,术前医院已向家属讲明并征得签字同意。 4 月 19 日做了手术, 7 月 25 日上午,因下丘脑功能逐渐衰竭导致循环、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王医生并未参与过患者在医院的诊治工作。
动刀的,不是医生是患者
据介绍,在此之前,协和医院也曾发生过多次患者打医生的事情:上个星期四,一个门诊医生被打,前两个月前,一个骨科大夫被扇耳光,去年,一个妇产科医生甚至被病 人 揪着打。 “ 但到目前为止,这是最严重的一例。 ”
尤其是联想到近年来一连串医生被打事件,特别是 7 月和 4 月,湖南和成都的两个医生被患者捅刀子的事情,医生们更有一种自危感。
7 月 10 日上午 11 时 30 分左右,湖南中医学院附一医院王万林教授倒在地上,满身血污,他医治过的病 人 彭世宽站在旁边,双手各拿着一柄长约 20 厘米的水果刀。王教授被发现身中 46 刀,刀伤遍及脸、手臂、胸口和背部,其中一刀穿透心脏,一刀造成腹部主动脉破裂,一刀刺破腋动脉,这三刀中的任何一刀均可致命。下午 1 时 20 分,王教授抢救无效死亡。
彭世宽并无精神病史,而是对医院有很大 “ 积怨 ” :他认为两个多月已花去医药费 5.5 万元 ( 至今尚欠医院 1.8 万元 ) ,但病却没有得到根治,是王万林教授和医院欺骗了他。
而院方认为,王教授为其精心设计的治疗方案已延长了他的生命。
同样的惨剧还发生在成都一名主治医师身上。比王教授幸运,他没有丧失生命,但成了终生残疾。
4 月 17 日下午 4 时 45 分,华西医科大附一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王恺在带病 人 检查完后,返回其门诊室途中,一名尾随其后的男子突然从随身携带的一个盒中抽出一把菜刀向王恺连连猛砍。
据院方介绍:该 人 名叫何海军,系王恺医生曾治疗过的病 人 ,去年年初就在该院由王恺医生主刀为其做过鼻息肉摘除术,因何海军术后不满意手术效果,曾威胁过王恺,但王医生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北京医师协会在本市 71 家大中型医院统计过, 3 年来,共发生医护 人 员被殴事件超过 500 起,有 90 人 致伤致残。
患者:医生不该打吗
这次事件再次使 人 们思考医患纠纷频发的原因。
记者将手上掌握的读者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作了粗略统计,发现对医院, 人 们最为敏感的问题大多集中于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医风医德等方面:
你急,医生他不急
一个署名 “ 原哲 ” 的读者在来信中描述了 6 月 30 日,他父亲突感心脏不适,他陪同到北京某大医院看急诊,结果却等了近一个小时的事情。 “ 节假日需要到医院去的,一般是比较急的病症,病 人 和家属到医院都怀有一种焦急企盼的心情,希望能尽快救治,以缓解病情,但医生却用见惯不惊的态度对待病 人 ” ,急诊医护 人 员不急,患者及家属急,在 “ 急 ” 与 “ 不急 ” 之间本身就有医患矛盾的隐患。
不正之风让 人 愁
一位自称刚从国外回来的先生在电话里说: “ 现在许多医院存在不正之风,主要表现在医院看特权号,收红包、托病 人 办事、要求病 人 请客等,这在国外是不可能的。 ”
跪下求大夫也没用
一位女士在电话里哭诉: “ 我的老伴心包积水住在某医院, 7 月 22 号晚不行了,缺氧严重。这时女儿马上叫大夫,医生很不耐烦,睡眼惺忪地出来,说癌症晚期没法救。女儿跪下求大夫,大夫不管,女儿高喊一声:天啊,救救我爸吧,就晕了过去。在这种时候,我们不管你医术高低,只要动一动手,对家属也是个安慰。 ”
医生开药看回扣
还有一位国有企业的职工打来电话: “ 做医生与做其它职业应该有些区别,做医生的如果都只向钱看,那就完了。现在医生开药大多根据回扣的高低开。我们哪承受得起。 ”( 郑媛 )
医者:我们 “ 如履薄冰 ”
医患矛盾的激化成了有目共睹的事实,震惊之余,也引起了一些医务工作者的思考。
协和医院的医务处长姚央平时处理医患纠纷问题较多,她向记者提了一个令 人 深思的问题: “ 的确,医患纠纷有些是因医院的问题引起的,如服务质量问题。但这种问题在别的行业也普遍存在,为什么它们的矛盾就不像医院那样突出呢? 人 们常常会认为,在医院和患者之间,患者是弱者,但这种简单的区分是没有道理的。医生受到攻击、辱骂时,也应有权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
委屈:给孩子扎针时浑身哆嗦
首都儿童研究所医务科黄敏:来我们这儿看病的病 人 都是独生子女,宝贝得很,护士难免受委屈。
我们配备到急诊室的护士,相对而言是医务、护理等各方面素质较高的。但如果她们给小孩扎针时,只要第一针不小心没扎进去,浑身就直哆嗦。为什么?孩子的爸爸妈妈瞪着眼看着你,素质低的一巴掌就抡过来了,你能不害怕吗?以这样紧张的心态能打好点滴吗?
烦恼: 8 小时得看 160 多位病 人
某医院的常见病门诊医生:病 人 常常指责我们,候诊、交钱、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确是这样。可这是我们愿意的么?每天去上班时,都有一大堆病 人 等在那里,总是忙得不可开交。
我工作强度最大时,几乎是 8 小时连续工作,接连看了 120 多位病 人 ,但这还达不到我们医院的最高纪录,我们医院的最高纪录是门诊高峰期, 8 小时工作时间一个医生接待 160 位病 人 。平均 3 分钟一个病 人 ,根本不可能有时间详细地询问病 人 的情况,而病 人 在描述病情时因为不懂医学常识,常常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又哆哆嗦嗦说一大堆,沟通起来非常吃力。
俗话说,医者,父母心。可父母心也是肉做的,不是铁打的。在这种高强度的运作下,你有些许的烦恼情绪都不可以吗?
担心:不相信医生对病 人 没好处
一位外科老教授:我做了一辈子外科手术,从来没像现在这样优柔寡断的。现在的病 人 法律意识增强了,这是好事,可他们并不理解我们,更谈不上信任我们了。治病救 人 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也希望尽善尽美。病 人 一天天好起来,自己的医术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啊。
可医生本是一个特殊风险职业,压力大,而现在的病 人 一点不对劲就又闹又告,往医疗事故靠,医生哪还敢做手术。特别是出了这样的恶性事件,医务 人 员的 人 身安全都受到了威胁,工作积极性自然不如以前,医生都会因怕出事而怕看病,如何有心思钻研业务,有胆量承担风险?这样只能引起医疗事业的倒退,而不会发展进步。
自律:多理解少争吵
北京医院病房护士长张志芬:我的切身体会就是,医生和患者彼此沟通的渠道太少了,本来他们有共同的敌 人 —— 疾病,可当病 人 的病一下子治不好、又因为并发症花了较多的钱时,不由自主地对医生有怀疑抵抗情绪。当碰到病 人 情绪激动时,先不要直接与他对立性的争吵,让他充分地说,等他情绪平静下来时,再具体从多角度解释,避免矛盾激化。如果你发现有自己不对的地方,认个错,或解释一下。
听说有些医生被打,我们都很害怕。但不能逃避现实,只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好,与病 人 的沟通更到位。
来源: 263 健康 人 生
|